回到明朝当太后(909)
董贵妃追谥“恭顺”,后事按照典制办理。
皇帝到董贵妃的寝宫坐了很久,算是送她一程。
锦鸾无不忧虑的说起皇帝的情况,汪舜华默默的听了,没说话。
伊人已逝,连孩子也没有,皇帝要追忆、要愧疚,便随了他去。
皇帝不是顺治,做不出“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事来;三宫六院那么多,又新得了个绝代佳人,怎么可能放手。
事实上,这些年来,董贵妃的日子并不好过。皇帝先是拿她作气母后的枪,而后与母后和解,却将她撇下了。即便太后皇后不为难她,冷眼也足够她受了;何况嫔妃们侧目而视,窃窃私语,由不得她如芒刺在背;尤其德王谋逆案发后,传说德王曾经以董贵妃谏言皇帝要早做决断,由此传出德王仰慕董贵妃、甚至私相授受的传闻,虽然很快被按下去,但也让董贵妃寝食难安。
董贵妃真正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冷落。
她本就是多愁多病的身子,随同皇帝南下,本以为复宠有望;皇帝朝夕会晤群臣,并没有多少心情召见嫔妃;回到宫里,儿子染病,皇帝却被刚入宫的新宠吸引了眼睛,连儿子也没瞧上几眼。
儿子死了,董贵妃的心也死了。
如今咽下最后一口气,皇后倒是劝她宽心,只是还不见皇帝来,两行眼泪就下来,到底闭上了眼睛。
皇帝的坏心情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太医禀告:“华妃有喜了。”
毕竟是心尖上的人,皇帝很是高兴,吩咐重赏。
皇帝高兴,汪舜华和锦鸾也就舒了口气。
汪舜华在心底承认,皇帝并不是一个深情的人。
可能这才是常态。
第387章 徽州
循例赏了陆华妃东西,另外一件事不能不提:皇长子出阁。
皇帝七子,次子祐杰、三子祐相夭亡,但其他几个都活蹦乱跳的。当然老五祐榕、老六祐棆、老七祐榉实在太小,老四祐枟也不到四岁,但长子祐析虚岁七岁,即便不能立为太子,也应该考虑出阁。
去年皇帝出巡,今年无论如何也不能拖了。
好在该争论的、该争取的,去年都吵完了,今年直接办理就成。
翰林官们现在忙,但詹事府反而空出来了,让他们去教育。
汪舜华觉得皇长子一人读书,怪孤单的,和皇帝商量:“让刘鈗等神童陪皇长子读书,顺便从宗室勋贵子弟里选几个聪明伶俐的进宫。”
但是皇帝不同意:“如今储位未定。祐析是长子,若是把这些人拨去陪他读书,只怕朝中生事;于他们大材小用,干碍前程。”
汪舜华明白,皇帝不想立长子,不打算节外生枝。
皇帝不喜欢祐析,除了母亲不得宠,还有个不好说的原因:这孩子实在太老成,三岁不能说话,后来虽然开了窍,读书过目成诵,但凡事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没有小孩子的机灵劲儿,倒像是古板的老学究,让皇帝心里犯嘀咕。
汪舜华看着这孙子,自己也觉得不舒坦。
那就这样吧,免得真被群臣逼着立皇长子。
四月二十五日,皇长子祐析出阁读书。
端午节前,后宫传来好消息,贾淑妃又怀了身孕。
皇帝很高兴,赏了不少物件;汪舜华和锦鸾也循例赏了东西。
此时正忙着移驾西苑,皇帝亲自带着母亲和锦鸾去了天水阁。今年初完成了装修,上个月那些宝贝字画也被移了过来。
天水阁是两层建筑,中间一个夹层。明间陈设皇帝的宝座,前面是巨大的书案;左右两间随墙摆着书架,放着皇帝珍爱的书画和常用的典籍。窗下放着罗汉床,可以小憩;皇帝还给取了个名字“三希堂”。
夹层是库房,放着各种书籍;顶层是观景台,陈设着一台天文望远镜,还摆了一副围棋,估计以后会在此召集后妃重臣品茗下棋。
汪舜华表情有点不自然,听皇帝跟她汇报:“周敦颐说: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臣既受命于天,也当克勤克俭,庶不负祖宗托付之重,不负母后一番苦心。”
汪舜华点头。好在此处的三希堂和上辈子所见的还是不同的,不仅疏朗大气,而且陈设幽雅古朴,是典型的明式陈设风格。
书架上陈放的书画极为规整,瞎子上还贴着名目。汪舜华看过书目,后世能见到的传世名作,基本都在这里了;甚至早已经毁于兵燹、或者流落他乡的书画也出现在这里。
真堪与日月同辉。
皇帝叨叨的说:“这些都是稀世之珍,一人独享,实在暴殄天物。我想仿效唐太宗,召集当代大家临摹;至于书帖,还可精心挑选,命工匠摹刻上石,然后拓印成书,让天下读书人都能观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