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后(652)

作者:雁于飞87

当时共选拔了3200多人,这种活需要常驻,刚刚出孝的安国公于冕不说,詹事府的官要陪皇帝,不能动;翰林院程敏政、李东阳、罗伦、倪岳、谢铎、章懋带头常驻,当然朝会还是要参加;但还得有总牵头人,通政使赵昂转礼部尚书,但还是不够。

汪舜华其实曾经想过让齐王前去主持工作,团结士子,树立威望,但是很担心皇帝多想;何况齐王毕竟年少,压不住场子,直到晋王提出来去那里,汪舜华对他的才学很满意——瑞王才学也好,但毕竟年轻;宗室之中,论起才学,还得说晋王。

因此,端午节后,正式下诏,让晋王担任大典总裁,安国公于冕为副总裁,阁臣商辂、邹干、李秉、倪谦、章纶、岳正为总阅官,礼部尚书赵昂为总纂官,娄谅、陈献章为总校官,六位翰林官担任分馆总编修,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以及提调等各官有差。

随后,汪舜华亲自带队开启文渊阁,取出珍藏在这里的《永乐大典》,送往城北大典馆。赵昂已经计划好,哪组先抄哪一部分,确保各组同时稳步推进,尽快完工。

随后,皇帝去大典馆亲自视察《永乐大典》的进度,还召见了贤士,表达了求贤如渴、尊贤爱士的决心。

宫人回报,皇帝与才子们相谈甚欢,不仅问起了朝鲜的情况和百姓的生计,还饶有兴致的观看了沈周作山水画。

与此同时,接到了安南数次越界的奏报。国王黎灏自负国富兵强,屡屡越界侵广东、广西、云南边。去年以解送广西龙州逃犯为由,假道云南入境,且发兵于其后,最后被沐琮一顿狠揍。

汪舜华随即命广西布政司移咨黎灏,晓以大义,令其保守故疆,不许越界,且令其遣人来与广西三司官勘覆边界,设立界址,永为遵守。

拳头收回来,只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

噩耗还在继续。今年北京大旱,运河差点断流,七月底,东南沿海发生水灾。浙江海溢,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五府水灾,溺死近三万人,经济损失不可计数。

朝野震惊,汪舜华命刚从北京工地上下来的白昂为南京工部尚书,到江南修筑海堤五万余丈,以防海溢并利洪水入海。

集贤院大学士王文、詹事府少詹事李泰、东宁伯焦寿相继去世,后事需要料理;与此同时,工部右侍郎蒯祥已经七十五岁,实在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屡次请求致仕,汪舜华都以工程未竣工驳回了,现在这样子也不好意思再薅羊毛,于是让他去集贤院教学生,当然这招来了朝臣们的普遍抗议——毕竟那是最高级的养老院,应该是文臣们才能去的地方,蒯祥工匠出身,就算功劳再大,也不应该去那里。

汪舜华听着商辂转述朝臣的意思,微微摆手:“集贤院是教育后进的地方,不是谈论诗词文章的所在。朝廷需要能审案的、治水的、能理财的,也需要能建设的。蒯祥虽然是工匠出身,但他参与了各种重大工程修建,经验丰富,让他去传授经验,以后兴工建设,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节省不少用度。”

商辂这才不说话了。

八月里,派去占城传旨的使者陈峻、李珊回来,禀告占城的变故,汪舜华自然大怒,敕谕安南国王黎灏勿侵越占城境土。

黎灏则遣使臣阮德贞来京朝见,辩解说:“占城侵化州地,所以我国出兵援助,哪知占城人自相叛亡,以取败北。”

汪舜华再次遣使前往警告黎灏不要轻举妄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例行公事;只有汪舜华看着安南地图,握紧了拳头。

入冬以后,各衙门就更忙了。偏偏这时候西边传来战报:吐鲁番酋长阿力据哈密。

元朝灭亡前夕,占据西域的察合台汗国也分崩离析,暂守哈密的威武王兀纳失里亦自立为哈密国王。他死后,其弟安克帖木儿继位,后来被封为忠顺王。明朝任用当地世族首领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商贸通道安全,对西域地区实施羁縻控制。土木堡之变后,吐鲁番部强大,与明朝开始反复较量,最后以明朝退守嘉峪关告终。

这回大致也差不多,当然仅限前半部分。

土木之变后,各方势力此消彼长。偏偏连续两位忠顺王兄弟前后脚没了,都没有子嗣,一时也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由王母弩温答失里暂为摄政。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由谁来继承成了当务之急。群臣推荐都督同知把他木尔,王母则以“臣不可继君”拒绝;反而认为安定卫安定王阿尔察与忠顺王同祖,可以袭封。阿尔察不愿意趟哈密这趟浑水,所以力辞不就。不久景帝病重,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