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钟,琥珀浓(188)

作者:容九

这里莫不是什么酒楼的后厨?

她飞快踱到门边,耳朵贴着门面听了听,好像是没动静,于是深吸一口气,手指叩着虚掩的门,缓缓推出,身子一点一点前倾。

直到看清了门外景象,她才直起身子,迈出门外时简直生出一种脚踩棉花上的飘忽感。

一派恢弘印入眼帘,四望茫茫,红墙白雪,雕栏玉砌应犹在。

五格格彻底傻眼。

这里是紫禁城。

第六十七章 小小朝廷“……”之前是……

显而易见,这间堆满鸡鸭鱼肉菜的屋子还真是间“仓库”——专供大内御膳房所用食材的南库。

长廊自东往西,有数间这样的库房,只是负责清点厨役们还没点到这里,才给云知拣了个空。

她的大脑大约空白了那么几秒,听到隔壁库房的人声,方醒过神,眼疾手快先跨出走廊栏杆,矮着身,顺着小道钻入园中。

这可真是白日奇谭了!她怎么就到皇宫里来了呢?

她回忆起那声腔,莫非在市集,那个同沈府府兵叫板的人是内务府的采办?

正困“惑”着,忽从不远处传来一声长长的“传膳——”,正是典型的小太监声音,从养心门方向一声声传递到这儿,不等回音消失,便见几十名套着白袖头的太监们抬着摆满食具瓷罐的长桌,浩浩“荡”“荡”地往明殿方向而去。

云知蹲在一面影壁后,约莫等了七八分钟,才等这一长长的行列走出西长街。

她又不禁生产生新的疑问:大清都亡了,这养心殿的御膳怎么还似从前那般阵仗?

尽管,皇宫对她而言曾算“半个家”,但现如今的紫禁城是个什么状况,她知悉不甚。报纸上能说的,无非是民国“政府”建立之后,给了些清室优待条件,大致上就是同意小皇帝溥仪和太妃们继续住在宫中,只是如何个“优待”法,宫墙外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莫名进了宫,要说心不慌是不可能的,但比起被沈一隅逮回去,眼下的情况又似乎好了那么一丁点。只要等到那辆货车再来,想办法混上去自然就能再回市集,不就能顺利出宫了?

如此,反倒不宜离开御膳房太远了。

最好能找一处相对不易被人察觉的地方……

她思来想去,记起离这最近的有个佛堂,既无僧人也无太监,除非特殊节日,大多时都是门庭紧锁的,或是个适宜她藏身的好去处。

这么想着,一面留神着墙外的人迹,一面动身。

皇帝用膳,大多管事太监都候在养心殿外,她另辟蹊径,潜往佛堂,这一路竟十分顺当,没撞见什么人。

佛堂门前悬着乾隆御题的“智珠心印”匾额,上了锁,里头没人。

雪愈发大了,她抱着略微单薄的肩,跺着小碎步给自己增添热气。也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绕行一圈,意外发现一扇窗没关全,捡漏似的翻过窗,总算得一瓦遮头,喜出望外。

光看佛像和供物上的灰,应有一阵没人来打扫过了。虽说暂时脱险,可这么冷的天,她要挨饿受冻一整天下来只怕够呛。

于是翻翻找找,从案条边寻到一盒火柴,将殿堂前的烛台点燃,手心凑过去补补热气。

不知怎么的,忽然就想起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起先自己把自己逗笑,听外边一阵风声呼啸的,寂了寂,她忍不住想:说不定我真的会冻死在这儿,没冻死,被宫里的人发现了,一样要遭殃。

她下意识去看时间,一抬手腕,这块墨蓝“色”的表面瞬间将她带回换表的那个夜晚,想起他许诺她的“三十一号”之约,委屈之意涌上心头,鼻子不受控制的发酸。

明明这么这么努力的逃出来了,怎么还是见不到人呢?

她一个人委屈巴巴的哭了一会儿,不晓得是因为那零星火光发挥了一点作用,还是临近正午,熬出了日头,身上总算恢复了暖意。女孩子一旦舒坦,心绪就跟翻书似的转得快,她一下子又从悲观主义转换成了乐观主义,掐指一算,再熬六个小时天就黑了,皇帝晚膳通常不会太迟,库房那儿天一黑一般没什么人,到时回去应该稳妥。

云知对着佛塔,虔诚的磕了几个头,心里默默许愿平安出宫。

只是不等天黑,忽闻门外锁头被开的声音,有人进来了。

她原本跪坐在蒲垫上,整个人被冻的有些昏昏欲睡,听到声响时要躲都来不及了,一回头,却是看到一个瘦弱的少年站在门边,用同样大惊失“色”的望过来:“你是谁?!”

他一身黑“色”西装,鼻梁上架着个眼镜,梳着齐耳的短发,端是普通洋派少年的模样。但半秃噜的前额说明他辫子没剪多久,她第一时间就猜出了他的身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