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带着他的崽跑了(穿书)+番外(142)
期间师徒俩同吃同住,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上岗标准。
至于三个月培训的,则是一些更深奥的工作。
“咱们不是新开了砖窑吗。”时月把「食堂」挂好,又走向下一间。
“我准备送十个学徒来和师傅们学烧砖,到时候那边的新砖窑落成,分一部分人过去就能直接开工了。”
下一间是灶房,里面两个妇女正在烧菜,她们皮肤黝黑,手脚干净利落,一个和面,一个切菜。
菜刀“哒哒哒”直剁,充满了烟火气息。
“这是我从隔壁村雇来的,以后专给大家做饭。”
做饭的两个妇女听到声音,急忙放下手中的活,抹着手赶上来∶“时先生!”
“牛蛋娘,荆花娘。”时月笑眯眯地打招呼。
“先生来了,俺们灶下的饭马上得了,先生也吃一碗吧!”荆花娘热情地招揽着。
“牛蛋娘的疙瘩汤做得可香了,先生一定要尝尝!”
时月扬扬手里的牌子,笑∶“我还要去忙呐,你们做饭吧。”
“对啦,牛蛋和荆花进城学手艺,学得怎么样了?”
这两户人家有点特殊,都是寡妇拉扯着两个孩子,她们男人死在了战场上。
因为经济不发达,没有工作岗位,以前她们只能给贵族们种地、洗衣,勉强换点口粮养孩子。
牛蛋和荆花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都只有十二三岁,一起进城学造纸去了。
牛蛋娘说∶“可好了,牛蛋捎信儿回来,说姑娘们很照顾他俩,能跟着学手艺真好!”
司造处开了做纸的作坊,但是会造纸的就时月宫里那几个宫女,太少。
所以时月从附近几个村子里挑了十几个孩子送去工坊里,让宫女们手把手教他们。
时间也是一个月,这期间没有月银,但管吃管住,等一个月后通过考核的,就可以留在造纸坊工作。
荆花娘点头如捣蒜,抹着脸说∶“俺们家是个闺女,没想到也能去学手艺,真的太谢谢时先生了,你救了俺家老小的命啊!”
荆花娘还有一双瘫痪在床的公婆,现在她在上午砖窑当厨娘,下午可以回去照顾一下老人,傍晚再来一次,晚上再回去。
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
而荆花进城学造纸去了,以后留在城里做工,又是一笔进项。
“你们村好像要分地了,我才要恭喜你们啊。”时月笑道。
慕容野的分田制初具成效,在今年秋收后会重新整合贵族的土地,把濮阳附近几城全部改成赋税制。
到时候两家人就能按人头分到田地。
“对对!俺们听人说了,说得秋收过后吧!”
“秋收过后好,来年打的粮食就全是俺们自家的了!”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全期盼着来年的美好生活。
时月和她们闲话了几句,灶上还烧着饭,二人很快回去做工了。
时月又掏出下一块牌子。
黄芮忽然疾行几步,拦在了她面前。
他作了个大揖,激动地说∶“时先生真是爱民如子,解百姓疾苦的活菩萨,下官要上疏君上,为先生请功!”
时月虽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但看到百姓日子朝好的方向前进,受到他们真情实感地感谢,心情还是非常好的!
她若有根尾巴,这会儿估计要拼命地扑腾了。
“咳。”时月压下疯狂上扬的嘴角∶“这只是西围里一地,卫国还有许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
“黄大人,白银,小黑,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呀。”
黄芮一副受教了的模样,小黑的双眼锃亮,太子妃在他心里的地位在这一刻超过了师傅,直逼殿下!(赤金∶?)
几人参观完一排排房子,又从制砖的源头——原料看起。
黑伯守着三车泥,正在等工匠的检验。
见到时月,他急忙站起来∶“时、时先生!”
时月走上去,笑∶“黑伯。”
黑伯指着天,笑得憨厚朴实∶“俺们可有日子没见过您了。”
时月捏了一把晾干的泥,说∶“对啊,听说您现在专门给砖窑送泥?”
“是嘞!地里的活都给儿子和儿媳妇去干,老汉就捣鼓这泥,能给家里挣不少进项哩!”
话说着,检验的工匠点头∶“这就得了,黑伯,帮我们拉进去吧。”
“哎,中!”黑伯刚要驱赶牛,时月拦住了。
“等等。”
她摸出两个竹篾编的小兜,里面各装十枚麻将大小的竹牌,分别交给两个工匠。
“以后黑伯送泥过来,合格呢,就发一块牌,一车发一块。”时月将小牌子翻个面儿,一个上面画了一杠,另一个人的上面是两杠。
原料质检员安排两个,牌子上的杠数相当于他们的工号,送去左先生那记录,便会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来了多少车泥,由谁检验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