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341)
周自衡明白了杜如晦的意思。
如今的府兵制,士兵们除了要打仗之外,还需要种地来养活自己。军屯和边屯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形式。但若是一直只顾着埋头种地,却抽不出时间来操练兵马,那在战场上又如何能够得胜呢?
原本只是简单的农作物分布规律,却在看不到的地方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有趣。
房玄龄叹道:“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饥者;一妇不织,天下必有受其寒者。就算是行军打仗,也要先保证大家吃饱穿暖才行。”
周自衡颔首:“所以才需要一个专门的官署衙门,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来布局农作物的种植。”
李世民忽然想起来:“上次你说打算在江南种植双季稻?”
周自衡:“是。”
李世民:“那明年江南道的屯田收成可以翻倍?”
周自衡吓了一跳:“陛下,微臣可没这么说过!”
他做不到啊!
李世民狐疑的看着他:“做不到吗?”
“陛下,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周自衡苦笑,他细细解释道:“即使是要推广双季稻,那也得先规划出一处试验田,看看双季稻的成效到底如何,需要多少的劳动力?收益和投入成不成正比?中间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待到所有的经验都成熟后,才会向整个江南道推广。”
房玄龄夸赞他:“周补阙做事严谨。”
“不严谨不行,这可事关屯户们一年的收成。”周自衡道,“包括司农寺想要成立的新署,到时候也应按照这样的形式来运转。”
一个不成熟的东西,是不能贸贸然推广到全天下的,会出大问题!
房玄龄与杜如晦都忍不住轻轻点头。
的确该如此,就连一些政策,也该如此。
李世民对他明年的规划很感兴趣:“那除了双季稻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打算?”
这些计划在周自衡心中盘算了很久了,他不假思索的道:“如果是之前,微臣只打算带着润州屯的屯户们开凿水渠,修建塘浦圩田,并且兴建水力磨坊。但现在微臣领着司农寺丞的职衔,掌管江南道屯田,那自然要把其他地方也纳入到考虑……”
比如太湖那边,与江相连,经常成为一派泽国,庄稼尽淹。修建海塘和堤坝才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李世民挑起眉:“你可只是总领屯田事宜,兴修水利是江南道主官的事情。”
“微臣刚刚说过,双赢。”周自衡唇角上扬,“其实兴修水利对民田是更有利而无一害的。”
只看怎么和他们谈罢了。
李世民又问:“你之前在殿上说要轻徭役,可兴修水利岂不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陛下,其实百姓们并不反对徭役。”周自衡道,“以微臣的经验来看,其实他们反对的占用农忙时间来做徭役,以及修建一些无谓的只用作权贵奢侈享受的工事。比如宫殿……”
他看到李世民似笑非笑的眼神,连忙道了一声:“陛下恕罪。”
李世民挥了挥手:“你何罪之有?大肆的兴建宫殿用于享乐,的确是亡国之君会做的事情。”
比如他曾经的那位表叔。
“继续说吧……”
周自衡便以李崇义在江宁县建砖窑的事情举例,说明其实百姓们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是不会抗拒出力来服徭役的。李世民听得很仔细,时不时的还询问些什么。
两个人走在前面,周自衡落后李世民半个身位,越走越远。
房玄龄与杜如晦在后面不远不近的跟着。
房玄龄对杜如晦说:“只是放在司农寺,的确是可惜了……”
能够做出这么详细的规划,头脑清楚,而且为人处世也老练,实在是很适合去做个一地主官,即使是从县令做起,也是可以的。
杜如晦之前曾经和房玄龄探讨这个,这次他反倒有不一样的认知:“天下的农事需要周十三这样的人。他待在司农寺或许比做一个小县令或者是刺史要更好。”
房玄龄笑着摇摇头:“若是其他如他这般年纪的郎君们,可不敢如此狂妄的称‘小县令’……”
即便是李崇义,也是因为沾了宗室的光,而且因缘际会才会如此年轻就得到成为江宁县县令的机会。
杜如晦笑了起来:“人与人终究是不同的。”
房玄龄:“那,崔善为的提议你如何看?”
“可。”杜如晦想也不想的道,“农事如此重要,民田占了天下农田的十之七八,偌大一个朝廷却没有对应的官署衙门,的确是匪夷所思。”
房玄龄也点头:“可。”
虽然这个提议还需要拿到中书门下的“宰相集议”以及内朝集议上去讨论,但他俩都知道,这应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杜如晦看向宽阔的大豆田,绿意盎然,不由得叹了一句:
“真美啊。”
……
“可真丑啊。”平阳长公主对摆放在自己面前的一个怪东西毫不讳言的道。
这是一张看上去十分笨拙的椅子,用木头制成,还有两个大大的木制轮子。有点像是胡椅,但是比胡椅要更低,而且方头方脑的,和好看真的沾不上一点关系。
徐清麦有些不好意思,讪讪笑道:“虽然不好看,但用起来还可以,长公主要不先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