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当外科医生的日子(340)
周自衡有些惊讶。
崔善为的速度居然如此快吗?这才四五天的时间,中间还过了一个重阳节呢。看来,崔寺卿的确是迫不及待了。
他道:“崔寺卿对这件事颇有想法,微臣不过是查缺补漏罢了。”
“行了。”李世民哈哈一笑,“崔善为可写不出那样的东西。不过,年轻人,戒骄戒躁,很好。”
他欣赏的点了点头。
在他面前知道不邀功,尊重上司与长辈,这一点很好,即使很多比他年纪大的人也未必能做到。
周自衡一听这话只能苦笑了,心中对崔善为敷衍的道歉了一下:……这可不是我主动说出来的。
他却不知,其实这也是崔善为故意为之,将他的名字就放置在自己的名字之下,谁都忽略不了。崔善为也想得很简单,既然这个年轻人已经入了陛下的眼,上升之势难以阻挡,那不如送他一份人情。
周自衡道:“微臣的确和崔寺卿探讨过这方面的事情。”
“陛下。”他抬起头,“微臣在江南之时,曾经接触过无数的农户。就譬如江东犁一事,那些世家与当地大户的田庄管事们消息最灵通,也颇有远见,第一时间就会来找到微臣,希望可以学习如何制作与使用这种更方便的工具。
“其次,是那些小士族和富农们,最后,才是那些居住得偏远,又没有读过书的普通农户们。”
事实上,在他离开江宁县的时候,依然有许许多多的普通农户都还没有听过江东犁。
房玄龄道:“所以,你觉得朝廷应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
“然也。”周自衡点头。
几人沿着道路向前走去,在田野中劳作的农夫们看到他们之后远远的便躬身行礼。
周自衡:“朝廷对百姓负有教化之责。教化是什么?教他们律法与道德,是为教化,教他们读书识字,是为教化。而在微臣看来,教他们如何更好的种田,拥有更多抵御天灾风险的能力,同样也是教化。
“不管是对他们而言,还是对朝廷而言,都是好事。这叫双赢。”
“双赢?”李世民被这个新鲜的词语给吸引了,他琢磨了一下,“你赢,我也赢,有意思。”
杜如晦稍加思索:“将江东犁成功的普及到全天下,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而若是江东犁能够在一年甚至是半年就天下皆知,那这两三年里便可以多出不少的粮食。”
“的确如此。”周自衡道,“这还只是一个农具。还有一些如何能够增产的经验,如何抵御天灾的措施,甚至是培育出的良种……这些如果想要迅速的推及天下,然后根据各地的情况做出调整,那就必须要朝廷牵头才行。”
房玄龄一直安安静静的在旁边听着,此时忽然道:“若真是有了这么一个官署衙门,那各地的真实收成、农作情况,朝廷也能了如指掌。”
他越说越兴奋,语速也越来越快:“甚至,朝廷还能够对有目的的进行农事上的规划。”
李世民眯起眼来:“房卿的意思是?”
“陛下,时人常说农夫短视愚蠢,但实际真的如此吗?”房玄龄道,“百姓并非愚蠢,而是他们的目光被局限在了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周自衡看向那些低头劳作的农夫们。
房玄龄侃侃而谈:“他们看不到远处,不知道远处有什么新的好的东西,只能够得到窄小范围内的经验,自然就显得短视。就像是原本适合种粟的地方偏偏要种稻,原本适合种稻的地方偏偏要种麦。这是因为他们愚蠢吗?不是!”
周自衡已经明白了他想要说什么,眼前一亮:“是因为或许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除了麦之外的农作物。”
“然也!”房玄龄赞许的道。
李世民也跟上了他们的思路:“所以若是有了朝廷的统一调配,让适合种麦的地方种麦,适合种稻的地方种稻,就能收获到更多的粮食!”
周自衡点头道:“橘生于南为橘,生于北则为枳。那就让它好好的在南方生长,就可以了。北方,自然也有北方适合生长的水果。”
后世的地方政府,是要担负起农业指导的责任的,包括研究当地到底适合种植什么经济作物,要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产业经济,都需要通盘的去考虑然后引导农民们参与进来。
很多地方都做得非常不错。
周自衡不指望现在能做到后世这般的细致周全,但最起码要慢慢的把这个概念根植下去。就好像,他明年就准备在江南推广双季稻。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朝廷的介入,靠民间野生发展的话,那估计要很多年才能见到成效。
杜如晦笑道:“臣倒是想起之前的北齐与北周。”
李世民转向他,脸上有点疑惑:“杜卿怎么忽然想到北齐与北周?”
北周和大唐,和他李家的关系可谓是关系紧密。隋取北周而代之,大唐取隋而代之。而宇文家、杨家、李家乃是故交,同出武川镇,关系丝丝缕缕。
杜如晦道:“北周之地,常种粟与旱稻,而北齐,则种植冬小麦。”
周自衡略一思索,北齐就是河南山东那一片,的确种冬小麦。
杜如晦淡淡道:“当北周的将士在操练的时候,北齐的将士却在种地,还在种地,一直种地……”
李世民轻轻吸了口气,这个观点倒是他以前没有想到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