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惊鸿照影来(39)

作者:猫书1


自始至终,皇帝眼睛就没离开过这位沈美人。

谁都瞧得出来,皇帝很宠爱这位新晋美人。

沈美人笑吟吟的巡视一圈,跟皇帝咬耳朵了一回,皇帝便拉着她退席。

两人哈哈笑着,登上望月楼,长安美景尽收眼底。

沈美人说:“昭哥哥,闭上眼睛。”

皇帝听话的闭眼。

沈美人倒数三个数:”三……二……一。“

黑色空洞的夜空瞬间被千万朵鲜花点缀。

皇帝只看到沈美人双手拢在唇边,向天空大喊:“昭哥哥万岁!”

长安城子民不约而同朝向这座望月楼,山呼万岁。

“我想不出还有哪天会比今夜更好,也不知道还有谁会如此让我移不开眼睛。“皇帝感动的一塌糊涂。

沈美人眨眨眼:“昭哥哥喜欢吗?”

任意东西

一夜烟花,一夜无眠。

一座无人在意的小院崩到火星,房屋多为茅草竹竿支撑,霎时燃成一片。

大火一场,一切化为灰烬。

三个月后,长安城外麦田里的荠菜花开出小小的白色花骨朵。

钱庸之抹了把脸上的汗,一辆又一辆的马车经过,驶入城门,他才把那颗悬了九十多天的心重新放回肚子。

大年初一时,皇帝召他这个白衣入宫,命他私下探访六安郡是否有一户姓沈的人家。

钱庸之道:“六安郡地面辽阔,人员混杂,百家姓上随便一指就能找出一堆,陛下要找哪户姓沈的?”

皇帝将手按在刚翻开的奏折,道:“家境富足,诗书传家,父母尚在,兄弟姐妹四个。”

临了,皇帝大方赠予银钱,承诺等他办好这件事,必定另有赏赐。

钱庸之奇怪道:“朝中能人辈出,陛下要找人,一封诏书直接下达,六安郡的父母官必为此跑断腿,为何非要兜这麽个圈子?”

皇帝垂下星眸,说:“朕怕……,算了,你就照着朕说的去做,朕不会亏待你。”

地图上,长安和六安郡距离不过一扎,实打实走起来,翻山渡河,颠沛流离。

累病了两次,鞋子磨破无双,钱庸之才赶到六安郡的地界。

六安郡地处江南,冬日阴冷潮湿,太阳整天躲在灰蒙蒙的云朵里。

钱庸之裹了好几层棉衣,像端午节刚包好的粽子,臃肿不堪的穿梭大街小巷。

好在上天垂怜,符合陛下要求的,放眼六安郡,唯独前朝告老还乡的沈丞相。

沈丞相老的不成样子,须发全白,耳聋眼花。

什麽都听不清,什麽都看不明。

钱庸之心想皇帝令他奔波千里,莫非是为了访贤问能,可是……沈老丞相已经老到口舌不清,和人辩论几句都能被气死,皇帝到底找他作甚?

一切疑问在看到沈夫人时便一切明了。

两人如此的相像,却又如此的不像。

待庸之告明来意,沈夫人命贴身丫鬟去找公子们。

四位公子,一字站好。

一水的芝兰倚玉树,萧萧肃肃,如松下清风。

年长者已过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才弱冠。

最年长的沈祈说:“既是陛下要求,我等岂敢不去?只是府中琐事繁多,恐得耽误几日,委屈您在六安郡多呆几日。”

最年幼的那位沈翊,与庸之年龄相当,也最跳脱,拉住庸之就走,“来我们六安郡,不能不喝花雕,走,我们不醉不归!”

庸之酒量浅薄,小口抿着,沈翊却大开大合,喝到后来,干脆弃杯用坛,豪迈之气不弱于江湖儿女。

看他醉酒,庸之斟酌再三,还是问道:“沈府是否还有一位十四五岁的小姐?”

“死了,早死了。”沈翊指着东南方向,那里青山白云,茫然一片:“就埋在那里,尸骨都化成泥了。”

庸之奇道:“重病夭折?”

“不知道……”沈翊摇头:“明明前一天我们还放风筝蕩秋千,一起读书练字,第二天就一病不起……“

“你亲眼所见?”

沈翊吸了口气,道:“阿娘说小景得了很重很重的病,需要静心治疗。我问她病会好吗,阿娘说一定会。可没过多久,小景就被装进那口黑呦呦的棺材,我吵着要见她最后一面,被阿娘拦住,只得眼睁睁看着那些人手起锤落,钉死了棺材,被人擡出家门。”

“她如果还活着,应该有这麽高了。”沈翊站起来,比了比自己的下巴:“她从小就被人夸是个美人坯子,如果还活着,也应该十五岁了。”

作为局外人,庸之不宜评价这些旧事,只陪着沈翊喝光了一坛酒。

庸之进宫交差时,正巧皇帝陪沈美人蕩秋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