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纪事(642)
——怎么萧阮北上收拾时候不见他降,反而来降他?
周乐诧异了片刻——始平王怎么想起这茬来。他当初是跟着宋王府苏娘子到的信都,也难怪始平王有此疑问。因说道:“王爷明鉴,我并不曾跟过宋王,当时来信都,是冲的三……华阳公主。”
“三儿?”始平王略略吃惊。
昭熙帮嘉语圆谎,倒没有提过嘉语杜撰的“平城旧邻”,所以始平王只知道这货是跟着宋王府的人过来。
周乐点头。
之前宝光寺那段是不能说的。说了始平王也不信——他自己不也疑神疑鬼了许久么。便从永巷门被闭,嘉语、嘉言姐妹被于家父子拿下说起,说到惊险处,始平王眼睛都吊了起来——虽然他也不是头次听了。
“……也就是说,你当时在羽林卫。”始平王道。
“是。”
“因为救了三儿……她们姐妹,就回不去了?”
“……是。”周乐又简单只应了一个字。
始平王沉吟了片刻。这小子前后过程说得有板有眼,如果不是当时在场,确然不可能知道得这么细致——连他知道得都没有这么细致。但是,理由呢?羽林郎这样的身份,对于这小子,已经是高攀了。
这萍水相逢,无亲无故,他也没有施恩给他,就算看好他们父子前程,这一把赌得也大。
更何况之后……他并没有跟着昭熙。
周乐觑着始平王脸色,不用猜也知道他在怀疑什么——任谁都得怀疑。他不过是等着他开口问罢了。果然,只等了片刻,始平王便问:“你当时既任羽林郎,就该知道军令如山,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险?”
周乐心里琢磨,要是说“久慕王爷英名”大约能把老头子拍得舒舒服服,就是可信度太低了。还是要说实话,哪怕只有半句实话,日后对质起来也有个退步。便笑道:“因为三……华阳公主。”
他也知道这个话容易引起误解,因此赶紧添上一句:“当时看到公主不过一个弱女子,却这样拼力维护妹妹……”
始平王“唔”了一声,面上并没有什么表情,心里却像是三伏天里吃了一碗冰,三万六千个毛孔都开了:他就知道是三儿心地好。姐妹俩从前闹别扭归闹别扭,动真格的了,还是骨血里亲。
也是三儿和阿言的福气。
要说他半生拼斗到如今,到他眼前来的,哪个不图点什么——那也是人之常情,他从前也这么过来的。这小子之前救三儿和阿言,丢了羽林郎的缺,后来又到信都……却没得他们父子多少好处。
倒多少生出歉意来。但仍不得不问:“……那后来,我记得你还帮三儿练过兵,怎么又回了边镇?”
“是公主的意思。”周乐说,他竭力想要掩饰声音里的得意,还是忍不住笑了,“公主说边镇多事,好立战功。”
始平王:……
男子汉大丈夫的,还有没有点主见了!
等等!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三儿生平,好吧,除了那次远行信都之外,就只在平城和洛阳呆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知道什么战事了——瞎胡闹!……也难怪三儿把兵交给他练,是怕他被她坑死了吧。
始平王重重“哼”了一声,到底自个儿的宝贝,不好当着外人责骂,便只说道:“这等话,以后不要听了。”
周乐忍住笑,应了。
始平王又道:“来人,传膳!”
作者有话要说:
皇家过继这个事情,有嗣君对太后不好的,也有太后对嗣君不好的,看情况。
明武宗死后,过继来的嘉靖就对他娘不好,唉。
慈禧是过继了她妹妹的儿子,光绪一辈子过得挺苦。
总之如果这里哥哥放手,推导的结果又不一样,但是哥哥被太后杀子这个事情吓住了,他怕他弟弟重蹈覆辙,说要问过父亲这个当然是托词,这个机会稍纵即逝,没有时间问东问西。
其实北魏游牧民族,兄终弟及也是很常见,这个主要还是皇帝没儿子断了香火。
献文帝退位作太上皇的时候(17岁的太上皇……),北魏上下探讨过一次,献文帝想传位给哥哥,被大臣(我记得是高允,可能有记错)拍了回去,最后还是传给了五岁的儿子……
一句题外话,高欢的出身被质疑(一般怀疑他是攀附高门)的理由之一是,高允是正宗的渤海高氏、高欢和他家有亲,为啥不提。
高欢:……
(他不是我祖宗我为啥要提啊TAT)
不展开说了,总之吧,真有问题河北那支也不会认他。
第231章 各有所图
周乐这才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昨儿给始平王讲解葛荣内部情形,一直到鸡叫才歇,总共也就歇了两个时辰,到这会儿还水米未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