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172)

作者:渝跃鸢飞

甲组是最优秀的,可以下场一试。

乙组次之,还需努力进学,若想搏一搏,也可参考试试,但大多都名落孙山。

丙组是已经完成基础学业。

丁组则是每年新生。

在学院中,师长会按照不同的学习进度,传授不同的课业,分层教学,学子们只需往上努力,一步步踏实走就是。

如今进行的,就是今年入学新生的测验,以便分到不同的班,也便于师长了解学生情况。

毕竟院试的考卷,是不对外公开的。

【民之大事在农】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历朝历代研究农务……】

【试以一地为详,陈教农之策。】

顾璋通读这篇策问题目,确实和此前相对简单的童生试大不一样。

不仅要对题目有一定的想法,还要有足够的依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最后还要给出切实有一定可行性的想法。

顾璋构思一番,打算写自己的老本行。

想要百姓过得好,农业发达,不是思想教育、或者鼓吹形式上的东西,或者一些降低税的政策能彻底解决的。

要不那么多朝代,那么多贤明的君主,怎么都没解决这个问题?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只有农业技术发达的新社会,才再无饿死之人。

顾璋落笔:

“民之大事在农,农以谷为命,欲谷盈仓,在于利田、养种……”

他对永河村的土地情况已了如指掌,后又一共四次来回府城与县城,也算是观尽宁都风土。

对宁都的地形地貌、基本气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斟酌思考,最后以永河村为模板,以小见大,谈及整个宁都土地农业情况。

若使用得当,可广泛的使宁都这片土地的收成都达到两石。

因斟酌到底要写到什么程度,顾璋写了许久,等写完时,有大半的人都已经交卷了。

顾璋将答卷交到前面,便散学回家了。

只等出成绩后,按照院试7成,入学考3成的成绩,入不同的教舍,再正式开始官学的学习。

两日后。

发卷放榜。

顾璋穿过满是小吃的街巷,选了两个没尝过的小吃,心情不错地往学院走。

到学院的时候,正好吃完。

“让我看看!”

“我排在前面!”

一群人正在聚集在一起,看墙上张贴的排名宣纸。

顾璋也走过去,他下意识从前往后看,找自己的名字。

扫完第一列,没有。

顾璋又去看第二列。

他的肩膀被拍了拍,那人大声道:“小三元,你的名字在后面三列里,跑这么前看什么?”

顾璋回头看,是项门。

他眼里不似道歉那日的屈辱,有些得意,眼里藏着奚落和恶意。

他声音很大,一时间看榜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原本没注意到顾璋名次的人,这会儿也都下意识去后三列找。

拥挤的人群中顿时传来诧异的惊呼声。

“还真是,顾璋的名字在倒数第三列。”

“不会吧,他不是连中三元吗?怎么跑到这么后面来了?”

“是不是搞错了?院试前十名,都在前三列啊。”

顾璋拍了拍肩膀上被碰过的地方,朝着榜单后面走去。

人群慢慢分开,好奇、打量的视线都落在他身上。

顾璋皱眉,即使他文章有问题,也不至于落到最后三列去吧?

那几乎是倒数了!

不可能这么差吧?

但穿过自动分开的拥挤人群,他确实在倒数第三列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还不是前头,而是倒数第三列靠后的位置。

项门在后面笑道:“咱们小三元虽然出身农家,但恐怕连地都没去看过,竟写出亩产两石的离谱言论来。”

“两石?这未免也太离谱了。”

“能写出亩产两石,这排名也难怪了。院试能得魁首,我看确实有神仙水的功劳。”

人群中的窃窃私语不断传来。

顾璋得到了一个关键信息。

就跟上辈子考试时有那种重点小册子一样。

这个时代许多考生都家境不错,不曾接触农民,土地。但是农又是科举里逃不开的一个话题,所以有人专门出了一本小书,里面总结了许多关于农业的“常识”

几乎是所有科举考生都会背的一个东西。

比如不同粮食的亩产、比如水稻和小麦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

许多像是金瑎这样连水稻和小麦放到眼前,都分不清的读书人,就是靠这本书来对答。

而这本书里,给小麦的亩产定义,宁都良田均产一石4斗,劣等田均产六斗,越往边关苦寒之地,亩产越低,一等田也可低至一石。

而他的这篇文章,就相当于犯了违反教科书里的常识性错误,让人感觉起来,就像是写“m国的首都是湖南”一样离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