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天生就喜欢钻营官场经营那一套,喜欢每天绞尽脑汁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不成?他们十年寒窗苦读拼了老命的通过科举考出来,心里也是有着远大的抱负志向的,也是想做个为民请愿的好官,百年以后好青史留名的。
“佛伦大人,您看这个事儿?”
已经恢复镇定的佛伦大人,挺着个大肚子,晃动着双下巴,不像个谨言慎行的礼部尚书,朝廷重臣,倒像是庙里的大肚佛陀,他笑眯眯看着自己面前有些着急上火的“马上尚书”,老神在在的回道:“施大人,这个事儿很简单,我们按照皇上的要求和詹士府商量商量,共同选个吉日即可。至于太子殿下出阁讲学的典礼仪式,我们做个章程出来递给皇上参详就好。”
心宽体胖的佛伦大人,做官的一贯主张就是,英明神武的皇上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只要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祸国殃民的大事儿,就没有什么需要他犹豫担心的地方。
所以他对于朝堂上这些汉臣们每天对着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叽叽哇哇,很是不能理解。这些汉官们就是心眼儿多想的多,就连领兵打仗出身的施大人也不能免俗。
不能免俗的施大人咬着后糟牙,继续问道:“佛伦大人觉得,有谁来担任太子殿下的讲师为好?”
太子殿下的非人记忆力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太子殿下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性情,大清国的老百姓谁心里头不清楚?太子殿下在写诗作赋方面的小缺点通过这些年官员们的口耳相传,大家伙儿也都是心知肚明。
大清国的文豪们,文官们,谁敢对着太子殿下说请他赋诗一首?谁敢拍着胸脯说,他肚子里有太子殿下不知道的学问知识可以教导,可以好不羞愧的担任太子殿下的讲师?怕不是要被太子殿下反过来,给他们讲一课?
佛伦大人伸手摸了摸自己双下巴上的美须,含笑看着要和他急眼的施大人,就是不说话。
发现自己失态的施大人冷静下来琢磨了一番皇上对太子殿下的惯常表现,瞬间也反应过来。合计着,皇上这是又要变着花样炫耀太子殿下的聪明智慧?让他们这些正常人也有机会见识见识太子殿下的绝世风采?
神色变化了变化,对皇上满心无奈又羡慕不已的施大人和佛伦大人相视而笑,都在心里偷偷决定,今晚回去以后就好好的考校自家那几个小子的学问,表现不好就摁倒打板子,混小子天赋方面赶不上金童转世的太子殿下也就罢了,做学问的努力刻苦方面如果也比不过太子殿下,那真的是无可救药,不能容忍。
因为这番难言的默契,两天后,礼部和詹士府就迅速把他们一起议定的皇太子出阁讲学典礼章程,递到了康熙皇帝的御案上。康熙皇帝在同意于九月初一这天举行大清皇太子出阁讲书典礼的同时,又和历史上一样,制订了众位王公大臣于皇太子跟前行两跪六叩大礼的决定。
“太子殿下,皇上是不是决定在典礼上让他们给你行两跪六叩大礼?”大格格对此很是担心。耐着性子给胤礽磨好墨以后,又静静的等着他处理完玩具处送来的实验报告,终于忍不住问了出来。
皇上现在宠爱太子殿下,什么都想给他最好的,什么都不计较。可是万一将来闹起来,这些都是太子殿下的错儿,会说他恃宠而骄,目无法度等等。因为现在他给予太子殿下的一条条一样样特殊的恩宠,都是大大的高出一般皇太子的礼制规格。
正在活动手脚伸懒腰的胤礽闻言愣了一下,眉头微微皱起,不过他担心的不是这个,“太子妃不用担心,这只是一个礼仪而已。皇阿玛可能有他的考虑,孤明儿和他简单的提一下这个事儿就好。”
身为皇太子就要出阁讲学,或者说能够出阁讲学的皇子,哪怕是没有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也是大家默认的皇家继承人,是被皇家和朝野认可的皇太子人选。
虽然一开始这个制度的起源,只是因为前朝那位笃信道教的嘉靖皇帝,相信两龙不能相见的传说,拒绝见他的皇子,更不想立皇太子,就想了一个妥协的,自以为两全其美的法子,让他的长子朱载垕出阁读书,按照太子的制度培养却又不正式册封太子。
后来前朝那些重视祖制的皇室后辈们,就把出阁读书即是承认皇子的太子身份这个制度,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向来喜欢遵循前朝旧制的康熙皇帝和满朝文武当然都不会忘记,让他们的皇太子按例出阁讲学的大事。
毕竟,这对于任何一个官员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实际接触太子殿下的大好机会。身为有抱负志向的文武官员,哪个不想把自己的治国理念送达天听,获得康熙皇帝和太子殿下的关注甚至是认可?太子殿下一旦出阁讲学,他们就有机会大大方方的,光明正大的和太子殿下面对面的探讨各种思想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