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俩粗略地扫完,把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统挑了出来。
思归看文献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地发现——
假如说,「理学」在于探究世界之理,扎根于时间开始的刹那,如繁星般清明遥远。
那么「工学」的根,却是深深地扎在人类社会之中的。
它混沌、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却历经千万工匠之手,他们以万物为养料,构建起余思归所处的这个人间。
第一百三十章
「泛读文献」起到的作用是指路。
余思归在五天之内, 泛读了近一百四五十篇。
论文阅读其实也有些技巧——读多了就会发现,基本看完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值不值得一读,假如值得读的话该看哪些部分:思归涉猎的文献范围从人文社科到信号处理, 又到计科领域, 读完后, 她和姜骞两人对要做的「东西」有了个大致的把握。
一个轮廓模模糊糊地出现。
“……成泯其实从来没想过我们能做出来。”姜骞说。
思归坐在床上,匡威在上铺晃来晃去, 她用笔抵着下巴, 看着手中的本子, “嗯”了一声。
“成泯总共给了我们一个半月的时间。”归归不以为意道, “我们就一群刚上大学的学生,要团队没团队,要经验没经验, 指望我们攻克这种难题, 本来就是不可能的。”
“所以班上大多数人不愿意做。”姜骞转着笔,失笑,“已经有人开始做汇报PPT了。——课题根本就没开始。就像那个博二师兄说的:如果连「做对」都不要求,那么重复千万次的尝试有什么意义?”
归归听了这句话, 抬起头,好奇地问:“那你要和他们一样, 开始做ppt吗?”
姜骞笑了出来:“不做。我丢下你的话,你不得完蛋?“
归老师想了好久,挫败地点了点头。
这本应该是个上百人的团队钻研的项目——但思归的小组成员, 却只有她和姜骞俩刚上大学的大学生。
人手短缺至此,假如姜骞开溜的话, 余思归可能真会上吊。十二月初,校内供暖已经全力运转, 室内连阳光都干得开裂,她俩宿舍的条件并不好——交叉学院女生太少了,没有竞争力,分女寝时分到的都是边角的小房间。
小寝室夏热冬冷,又在风口上,窗户胶条护不住外面呼啸而来的寒潮。
两名少年人看着彼此。
姜骞问:“为注定做不出来、注定失败,也注定做不对的东西努力,是有意义的吗?”
余思归想了又想,诚实地回答:
“不知道。”
“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姜骞怔怔地问。
思归在阳光中望向她的眼睛,发现姜骞是真的想要一个答案。
那不是退堂鼓——相反,姜骞早已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她感到拉扯,却又不自觉地被「余思归」这个女孩的温度吸引。
所以她只是想知道,思归和自己,为什么会做出这个徒劳的选择。
“……因为……”
思归想了许久,说:
“努力和尝试本身,或许比成功更重要。”
或许,对人生这场长跑来说,意义并不是「成功与否」决定的。
思归朦胧地想。
而是哪怕没有成功,也会反复地向极限发起挑战。
-
这是否也是成泯想要告诉我的?
开始之后,思归才发现成泯布置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究竟有多可怕,也明白了这么个项目为什么要用到几百上千人的大团队。
一个小到小拇指甲一样大的一片二氧化硅,怎么会用到这么多人,牵扯到这么多工序?
一个架构设计就扯到了模块划分、数据流图与通信接口,还不提后面的电路设计与时序控制,每个步骤都需要若干个领域不同的资深工程师去推进。
姜骞看得发疯,再次发现自己屁都不会——从上了大学后姜骞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无知,当场断言她们最后的成品多半是个小孩子的玩具。
归归则沉浸在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被击碎的痛苦之中:为什么这么大点东西还要考虑信号的传播延迟?
“……能做出来小孩玩具的话还算不错的结果吧。”归归看着俩人开会的小册子,品味着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每一个电子器件的复杂性,痴痴地说:
“我觉得我们最后会拿根电线上去交任务。”
姜骞怒道:“滚!你出息还不如我!”
余思归觉得自己真的快要患上成泯ptsd,被骂都不觉痛苦,颤抖着问姜骞:“时序特性……原来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电信号传播延迟,所以同步时序电路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