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阙(212)
皇帝微微俯下身,张开了双臂,子彦明白了这一暗示,破涕为笑,扑到了阿玛的怀里,阿玛的胸前有全天下最威武的龙头,他终于能离近看一看,甚至摸一摸了。
皇帝把他抛起来,又稳稳接住,这次换阿玛抬头看他,“好儿子!方才的话,你自己闹的明白什么意思么?”
他眼角的泪被甩了出来的,落在阿玛的下巴上,灌溉了一整片青青绿绿的胡茬,子彦诚实的摇头,“儿臣不明白!是额娘教给儿臣的,额娘说,这些话当着钦天监大臣们的面说,阿玛会很高兴,阿玛,你高不高兴?!”
“好儿子,”阿玛亲他的小脸一口,胡茬刮得他发痒,笑的更欢快了,“阿玛高兴!你跟你额娘一样聪明!告诉阿玛,你哭什么?”
子彦又开始撇嘴了,“阿玛最近忙,阿玛最近不开心,儿臣心疼阿玛。”
皇帝把他抛起又接住,抛起又接住,把天伦之乐循环往复,“朕有个孝顺的好儿子!阿玛给你取个字好不好?将来读书的时候用。”
子彦不明白字是什么意思,反正阿玛赋予的就是最好的,便大笑着说好。皇帝望着那张笑脸,心潮激荡。
那天夜里,子彦有了他的字:“崇举”。
“崇”,高也。“举”,擎也。他长大后才领悟到这二字的含义,这其中包含着父皇对他的期许,期许他可以成为擎天之柱,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作者有话要说:正文打算40万左右完结
番外里可能会写写后辈们的爱情故事
第90章 家社
东倭袭击荣城后, 天象开始出现异常, 在大邧境内造成了一定的恐慌, 京城的市井坊间流言四起,纷纷传说大邧年灾月晦, 寿数将尽了。
皇帝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携领群臣前往天坛斋戒祭天, 检讨天子失德之处, 以祈求神灵赐福攘灾。
郁兮私下里会悄悄落泪, 皇帝哪里有失德之处,一座王朝正当全盛, 多半都是他的功劳。皇帝继位时,春秋方富,抱励精图治之大志。亲政五年之间, 他勤于政务,洞悉世情, 关心农事收成,关心民间疾苦,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把权利的益处发挥到了极致,他不求任何名声, 可是一旦朝国出了祸事,骂名四起,几乎全部由他一人承担。
皇帝对此无怨无悔,郁兮每次看到那副倦容却心如刀绞, 她从未见过他熟睡的样子,一有风吹草动就起身去往前朝,她总埋怨他过分消耗自己的精力,可是最终她还是要选择成全他的理想。
斋戒回宫后,距离荣城事发已经过去了三个月,在这期间,各省沿海要隘由重兵把守,再无发生任何海寇袭击的事件,局面好像一时风平浪静了下来。
对此朝中出现了意见不一的声音,部分大臣认为东倭察觉到大邧的海防力量后,不会再次无故寻衅滋事,另一部分看法认为荣城一战仅仅是东倭的试探,其目的是为下一次的侵略做准备。
而皇帝本人的预测更倾向于后者,“东倭一族还是很有野心的,他们国家的天皇虽然威望崇高,不过却没有实权,军权政权全部掌握在一国幕府将军手中,将军,将军,手握招兵募马的实力,满脑子想的都是行军打仗,扩充疆土,荣城一战,让那帮海寇也受了不小的损失,朕不信他们能善罢甘休。”
“万岁爷,”郁兮满脸顾虑,一边研着墨,一边道:“看来东倭战术还是很高明的,他们不亲自派兵出战,而是雇佣我们大邧沿海流寇为他们刺探情报,这样一来不管成败,仍然保存住了自己的实力。”
皇帝微微叹口气,“所以朕岂能掉以轻心?”
这时三希堂那面传来孩童的欢笑声,郁兮跟皇帝相视,不约而同笑了起来,皇帝道:“朕很怀念子彦和苏予还未出生以前那段红袖添香的日子,那时候桓桓每天都陪着朕一起处理政务,在那之后桓桓也忙了,从此这养心殿只剩下了朕孤身一人。”
“我这不是来了么,”郁兮撒娇似的,用腰肢蹭蹭他的胳膊,“现在他们两个小家伙也长大了一些,今后我空闲日子也会越来越多的,我天天陪着万岁爷,给万岁爷端茶研磨。”
皇帝放下笔,端起茶细品,“时间过得可真快,朕马上就到而立之年了。”
郁兮笑道:“三十而立,还有三年呢。”
皇帝摇摇头感慨,“子彦,囡囡这三年不也是一眨眼就过来了。”
“万岁爷,”郁兮弯下腰搂住他的脖子,娇滴滴的道:“日子过得再快,有我在呢,有我陪着你一起慢慢变老呢。”
有了这样一个承诺,对岁月无情的深惧好像也就不以为然了。就像春天的风含着花草的馨香,抚唇而过,会在舌腔里留下一股清甜,也就忘记了初春时的寒风料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