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阙(181)
第77章 流年
经过一整晚的宣泄, 暴雨化做了接连不断的绵绵细雨, 被一条条青石巷描摹出的江南水乡到处烟蔼浓盛, 像轻薄的一层纱披在人的肩头,挽在人的袖口。
雨水是江南市井的常态, 冒雨出行的百姓不在少数, 傍晚走在狭小的街巷中, 皇帝的身侧是一片香雾云鬟湿, 他望着她的侧影, 把伞又往她那面倾斜了几分,把雨雾挡在外面。
她抬头望着他笑, 隐约而动情。
如期前往观音弄里听评弹,仍然是格局适中,不大不小的一家茶馆, 几盏清茶,几道点心, 这里所有的随意和闲适倾情向人碾压过来。
坐在二楼的包厢中,楼下的看台上是轮番说唱的评弹艺人,怡亲王在苏州逗留的时间最久, 受苏州氛围的熏陶,聊起评弹如同戏曲一样, 又是个行家里手了,“评弹最讲究唱法,喉,舌, 唇,齿,鼻,该什么部位发音就什么部位发音。有的人唱时喉音过重,有的人又太强调鼻音,有的人则齿音不清。这些都是唱法上的弊病。唱法中还有阴阳清浊,大嗓为阳,小嗓为阴。清浊之分以口为界,以上为清,以下为浊……”
长篇大论听他道完,皇帝调侃他,“合着朕派你驻扎苏州大半年,你就在这方面下功夫了?”
“那不能够,”怡亲王淡然闲笑:“政务上臣弟不也没落下么。”
皇后看向身边的烟琢道:“之前在苏府,听苏夫人说你的亲额娘原本是苏州人,后来娘家才举家搬到山阳去的,这地方的评弹你可了解。”
“回皇后娘娘,的确如此。”烟琢在圈椅中斜欠着身子,扎起手行礼,“额娘在世时偶尔也会在府上评弹以做消遣,从小我也听得不少。”
皇后笑了,把她的目光引向怡亲王,“那你说七爷方才的话说的到不到位?”
烟琢触碰到怡亲王的视线,微微有些闪躲,点头道:“……到位是到位,不过并不完整……”
这下倒是激发了怡亲王的兴致,拉长调子哦了声:“我虚心向苏大人求教。”
烟琢现在的身份是御药房差员,怡亲王用“苏大人”来称呼她,逗得在场所有人都笑,烟琢十分窘迫,但又倔强咬着牙回击道:“回王爷,评弹唱法中需要格外注意板眼的运用,评弹唱腔很多,不管哪种唱腔都要有板有眼,掌握节奏。有些人唱时只注意咬字,不注意节奏,往往越唱越慢,显得松散疲沓,有些人过于激越,越唱越快,自己逼煞自己。非但唱的人自己累,听得人也难受。总的来说节奏要稳,板眼要准,这样的唱腔才更加明快动人。”
怡亲王拨转着手里的茶盖,谦然的笑,“受教了,苏大人说得头头是道,不知可否会说唱评弹。”
烟琢似乎有些不服输的道:“自然是会一些的。”
怡亲王目光灿然,“巧了,我也会一些,不知可否有幸邀苏大人共唱一曲?”
烟琢怔住了,“在这里么?”
怡亲王把目光投往楼下颔首,“就在这,在所有人面前,你敢么?”
两人短兵相接的你来我往,皇后看向皇帝,两人相视而笑,听见烟琢小声又倔强的咕哝道:“有什么不敢的……”
于是一楼的唱台上多了两个新角,怡亲王带着烟琢借了其他评弹艺人的乐器。评弹是自弹自唱,主要的乐器是三弦,琵琶。两人一起谈唱叫“双档”。
双档演出,上手弹三弦,下手抱琵琶。上手唱,下手琵琶伴奏,下手唱,上手三弦伴奏。台上的两人拿好弹唱的家伙,稳下身架,已经准备好了,相互一递眼色,缓慢开了腔。
几乎没见他们两人过多商量,就确定了所唱曲目是《白蛇传》中的一折故事,许仙与白素贞相约一起驾船赏中秋。
评弹的奏乐单一,角又少,跟戏曲相比,音调更加纤柔舒缓,软糯柔顺,独具江南水乡的风味。
许仙意气潇洒,轻拨琵琶,“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净无尘。今日里是欣逢佳节同游赏,半日偷闲酒一樽。云儿片片升,船儿慢慢行,酒盅儿举不停,脸庞儿醉生春,情致缠绵笑语温。娘子啊,我是不知几世来修到,方能够缔结丝萝攀了你这女千金,好比那得水的鱼儿有精神,我是朝朝暮暮忘不了你白素贞。”
白素贞的眉眼间柔和清丽,“官人言太重,为妻心不宁,夫妻原一体,何分我与君,哪有夫妇之间论什么恩?官人啦,如水流年须珍惜,莫教误了少年身。只要勤勤恳恳成家业,方能喜喜欢欢度光阴。但愿得夫妻好比秋江水,心与秋江一样清,一清到底见鱼鳞,但愿君心似我心,心心相印心连心。官人啦,一年几见当头月,但愿得是花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