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117)
尤其是前两年困难的时候,说何婉不该给了李知安半袋子红薯,自己家却吃不饱饭。
何婉也不想跟她吵,索性当自己聋了哑了,该干活干活,拿了自己的那一份粮食,还可以省下来一点,留给女儿。
李知安对自己娘和嫂子的矛盾一无所知,只是听着娘的话,然后点点头。
又说了会儿话,李知安就和周行带着女儿回家了。
“你娘又跟你说什么了?”路上周行问道。
送周清曼上学的事,还是上次李知安回娘家何婉跟她说的,当时他听见就觉得十分惊讶,没想到她娘还挺开明的,毕竟,现在这时候送闺女去上学的可以说是很少了。
因此,周行总觉得,李知安有这么个娘,是真的走大运了。
“我娘叫我问你曼曼上学的事怎么样了,让你准备钱。”李知安如实说道。
“钱我留着,也去隔壁大队的学校打听过了,就等着开学就行。”
这两年,他们的关系倒是有所亲近了,偶尔围着家长里短,还能聊两句。这情况上次让何婉看见了,说了句:总算有个夫妻样儿了!
经过那两年,周行是变了很多,脾气也没有之前那么急躁,也懂得为以后考虑了。而李知安,每天上工,下了工就洗衣做饭,有空了就跟着张桂花一起上山摘菊花、采蘑菇,或者一起在院子里编草鞋,晚上就就着煤油灯缝补衣裳,每天的日子也比较充实。
总之,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有所成长。
这样,这个小家庭,也有一个家的样子了。
……
九月份的时候,周清曼正式上学了,是在隔壁团结大队里的团结小学,学费八毛,不算特别贵,对比周览女儿周清芸上的镇上的小学。
正式上学那天,是周行送女儿去的,路不是很远,走个十来二十分钟就到了。学校看起来挺破的,上课的地方就是两个茅草屋,每个屋里的墙上有块黑色的板子,板子正上方有一张主席的画像,两边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至于课桌就更简单了,几块土砖垒在一起就是课桌了,学生要自带小木凳,今天第一天,周行压根儿不知道,只好让周清曼先坐在地上,他回去就做一张凳子出来。
等周清曼在位置上坐好之后,周行嘱咐了几句就回家了。
等自己爹走后,周清曼便好奇的打量着四周。
这个小教室里有二十来个孩子,瞧着年纪差不多,都是七八岁的样子,大半是男孩。所以扎着羊角辫、脸上白白净净的周清曼在里面格外突出,不一会儿就有几个男生找她说话。
初到一个新的环境,还有一群不认识的男孩跟她说话,周清曼倒也不怵,大方的告诉他们她的名字。
那群男生就更惊讶了,对比别人大柱二柱,小花小草的名字,周清曼这个名字格外的特别了。
一时间他们跟周清曼讲的更起劲儿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将周清曼围的水泄不通。
周清曼本身就不爱在生环境讲话,又被围的严严实实的,一时间都有些不高兴了。
她撅了撅嘴,伸头往前面看去,刚好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大的包进来了,周清曼知道,这应该就是老师了,所以她立马喊了一句:“老师来了,你们都回自己的地方去!”
这群男孩还是挺怕老师的,闻言顾不得反应,就立马冲回了自己的位置。
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周清曼松了口气。
没一会儿,老师就打开了布包,将书发给他们。
书纸是黄黄的,封面还有粗粗的黑线,周清曼忍不住凑过去闻了闻,一股子说不出来的味儿,不怎么好闻。
总共发了两本,每本书封面上都有两个字,后来周清曼就知道了,是“语文”和“算术”。
因为大部分家长都不识字,所以在报名的时候老师就记下了学生的名字,并帮他们在课本上写好了。
所以,第一天的内容,就是学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时候条件还很艰苦,用来学习写字的,还是石板石笔。石板是青黑色的,表面比较光滑,两面都可以写字,去供销社买,是两角钱一块。石笔是灰白色的,细圆形,大概有大人的中指那么长,五分钱十二支。
虽然是贵了点,但好在可以重复利用,比如写错字了,擦掉重写就是了。
舍得让孩子来上学的,自然不会吝啬这几角钱,因此在座的,几乎人手一个石板石笔。
现在听了老师的话,都纷纷拿起笔照着课本上老师写的名字,一笔一划的写着。
其他的的名字都比较简单,什么铁牛啊,大柱啊,横横竖竖的,一下子就写出来了,倒是周清曼,就这一个“周”字就写了好一会儿,不是里面的“口”太大了装不下,就是外面的“冂”连不到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