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大明拯救你+番外(176)

作者:谜之卷卷 阅读记录

为难吗?确实不合规矩!但想到朱琳琅为大明做的那些事情,区区一件麒麟服算什么!

朱琳琅等了几秒,见弘治陛下还不说话,就主动说道:“要不就算……”

“可以!”弘治陛下毅然开口道。

“真的吗?”朱琳琅高兴了,赶紧补充道:“陛下,我不要红色的,要按照我的尺寸给我做,毕竟是骑马时穿的,不合身的话容易有危险。”红色的看着太高调,朱琳琅不太喜欢。

弘治陛下笑着说:“一会儿让尚衣监来给你量身。”

朱琳琅在被量了尺寸后,把红茶的制作方法和一沓食谱交给弘治陛下,美滋滋地回去写“奏章改革企划案”!

朱琳琅打算做A3的企划,她先在电脑上写,等做完再誊到纸上。

朱琳琅不知道奏章有多少种类,她暂且给分为“奏事型”和“决策型”两种。

“奏事型”型就相当于写总结。

首先,一句话概括本次上奏的中心思想,然后列举你做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成就,最后再写明你认为其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课题),以及拟定改善措施。

“决策型”就类似于写企划案,要让领导批准以便得到资金支持去实施。

朱琳琅另写了一份“开放海禁企划案”,方便到时候更直观地给弘治陛下展示改革后的“决策型”奏章是什么样子。

首先要明确本次企划的背景。也就是海禁制度的由来和现状。

明初沿袭唐、宋、元朝的“朝贡贸易”政策,但由于朝贡贸易不断亏本,以致国库空虚。且太·祖皇帝陛下认为明朝的根本在于农业,农业足以养活大明王朝。再加上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和倭寇的猖獗,太·祖皇帝颁布“寸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来遏制对外交往。

永乐年间虽然有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但那是朝廷行为,民间依然禁止海上贸易。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沿海地区百姓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海禁”杜绝了沿海地区百姓的正常谋生之路,他们只能进行斗争,激化了沿海地区的矛盾,导致一些沿海地区的百姓打着倭寇的旗号海上通商或抢劫。更有甚者投敌帮助倭寇。

接着是开放海禁的意义。

“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这是嘉靖年间福建巡抚许孚远奏疏里的话,也就是说,如果打开海上贸易,盗匪就会变为商人,如果禁海,海商就会变为盗匪。

大明朝的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广受世界各国欢迎,而许多国家缺乏优质商品来满足大明国内需求,只好以白银支付所购大明商品,所以,如果开放海禁,将会有大量白银流入大明。

况且,外国货物(包括朝贡贸易)进入大明可征收关税,也是增进国库税收的一种途径。

然后是如何开放海禁,也就是政策的具体内容。

开放港口,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督饷馆对私人海外贸易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出海贸易的船只不得携带违禁物品;船主要向督饷馆领取船引并交纳引税。

此外,禁止对日本的贸易,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否则处以“通倭”之罪。

这是嘉靖的儿子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时颁布的海外贸易政策,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可惜的是由于群臣反对,只开放了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而这一个港口就使隆庆初年的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足可见效果有多显著。

从隆庆开关的1567年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银总数大约为三亿三千万两,是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为明朝累积了巨额财富,也为张居正后来的全面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频繁,还能坚持那么多年就有隆庆开关的功劳。

最后是此政策存在的课题以及对策。

课题里最主要的就是浙江沿海地区倭寇猖獗。

至于对策,朱琳琅祭出两本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后者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练兵出战剿灭倭寇!要是能借“抗倭”由头,顺便把他们国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们解救出来就更好了!

实在不行也可以把宁王放到日本做藩王嘛!

朱琳琅把资料理顺,剔除一些不该写的内容,作成一份企划案,请弘治陛下御览和斧正。

弘治陛下一手拿着“奏章改革企划案”,一手拿着“开放海禁企划案”,对照着看,觉得且不说内容如何,这种写作方式确实条理清晰,简洁易懂!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