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带着幼弟出嫁后(166)
夏居雪:好吧,你倒是挺会举一反三的,这探索精神也不错,就是没“举”对……
这一出让人捧腹的小插曲,最终以夏居雪又送了许小军两个青皮芭蕉作为结束,全程看了一场笑话的周玉英,也忍不住捧着肚子笑得开怀。
“这芭蕉我以前也没见过,但也知道这果子不能蒸来吃啊,这母子俩都是一个样,哈哈哈!”
夏居雪虽是含笑听着,内心里缺有些复杂。
就今天这个情况来看,也不枉邵振洲这一路上辛苦背过来,难怪,莫海杰甘愿冒着大风险,也要搞“投机倒把”,他要是有本事,把他们当地不值钱的芭蕉运到北方来,说不定还真能大赚一笔……
*
机关和基层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干部们只要不是下连队或是出任务,基本上每天都能回家吃住,周末还能有空溜溜娃,如今的邵振洲,就是享受的这种待遇。
又到中午饭点时间,随着家属院叮铃哐啷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结束,最后一缕烟雾也消散在风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墙之隔的部队大院,战士们嘹亮的饭前一支歌。
“我参加解放军穿上绿军装,我走进红色学校扛起革命枪……”
而就在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歌声直冲云霄时,邵振洲也迈着轻快的步伐回到了家,看着正忙着摆碗筷的夏居雪和小舅子,邵振洲不由勾了勾唇角。
家国两不误,很好。
吃饭时间,也是相互间闲聊话家常,培养感情的时间,夏居雪自然而然地就谈起了今早这番趣事,听得邵振洲和夏居南也不禁莞尔。
夏居南也道:“我也听正鹏说了这边的好些果子,杏子,山楂,我们那边也都没有,要是哪天这里也能种上我们那边的水果,我们那里也能种上这边的水果,就好了。”
夏居雪点头,表示同意。
邵振洲想起月湾队的烤烟产业,那几乎算是夏居雪帮着队里从无到有撑起来的,他笑着看向夏居雪。
“你不会是想要尝试吧?”
夏居雪心道,她还真是挺想的,不过,却还是诚实地摇了摇头。
“我虽然有这个想法,但也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每种水果都有自己的生长习性,盲目种植,即便果子长出来了,产量和品质也都不会好,而且,就目前我的水平,在果树种植这方面就是半桶水。”
不过,话虽如此,心底里的那个念头,却是莫名地越发激烈起来,她甩了甩脑袋,暂时把这件事情抛开,问起弟弟在学校的情况来。
弟弟今年11岁了,读五年级,再过几个月,就要考初中了,虽然以当前村小学的教育情况来看,他对弟弟的成绩有信心,但毕竟刚转学,她还是担心他是否会不适应。
听到问话,夏居南脸上放光。
“老师挺好的,数学老师是本地人,虽然口音很重,但仔细听听也能听得懂,语文老师也是个知青,说是从京北来的呢,不过,只是个代课老师,以前的老师要生孩子了,他就过来代课,正鹏告诉我,他听同学们说,秦老师差不多把全校所有老师的课都代过了一遍,什么都懂……”
看着弟弟脸上愉快的神情,夏居雪放心了,不过,弟弟这边她是放心了,自己心里隐隐升起的那个想法,却像布袋里的锥子似的,时不时就要冒出来戳她一下,直到入睡前,都还在她脑子里盘旋。
“还在想着芭蕉的事?”
在厨房随意冲了盆冷水的邵振洲一进来,就看到了床头柜上那本《果树栽培》,不由挑了挑眉。
夏居雪点点头,神情有些怏怏得:“我以前没具体研究过果树种植,就想找找看书里有没有南树北种方面的技术介绍,不过可惜的是,什么都没有。”
邵振洲想到媳妇的兴趣爱好,颇为贴心地道:
“你之前不是还跟振国说,让他们努力钻研科学,你要是想尝试,就试吧,家属地里荒地多的是,找块地做试验地不难,至于香蕉苗,我明天问问,看看最近有没有哪个老乡回去探亲的,让他帮忙捎几株过来,应该不成问题。
夏居雪高兴了:“真的,那我就真试了?其实我想,既然通过阳畦,可以实现在零下20度的气温里育苗,那我建个棚子,冬天的时候搞好保温,平时搞好种养护理和防虫护理,说不定可以长出来呢,你说是不是?”
“对,我还记得之前你要说服队里人种烤烟时说过,既然大寨人能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创奇迹、夺高产,北山人(浙*东塘公社北山大队,70年代模范大队之一)当年也能打破多年来在千米高山上只种一熟中稻的习惯,大胆改种早稻,试种晚稻,经过四年,终于成功地把一季稻变成了双季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