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北(36)
“您说得对,沈将军在的时候九原的守军确实是所向披靡,但沈将军离开九原之后,朝廷派来了新的督监,军队的各项事务都要这个督监过目批准才能执行。”
“你说的是苏文?”
“对。突厥人来的时候,李将军主张在城中布防,等待云中那边来的援军,但苏文说突厥人成不了气候,要李将军立刻带兵出城迎战。”
“十万突厥大军,他说成不了气候?”清岳皱起了眉。
“是啊,也许是过去几年九原守军从来没打过败仗的缘故吧。这个苏文就是个搬弄是非的小人,对打仗根本一窍不通。”
“你接着说,李牧出城迎战了?”
“苏文威胁李将军说,皇上派他来监督九原军务,违背他的话就是违背皇命,要将李将军和部下全都处死。李将军没办法,只好带着军队出城了。”
“但守在九原的都是精锐,三天时间就全军覆没,未免太快了。”
“您不知道,苏文除了干涉军务,还扣留了朝廷拨的军饷。我们的人马都吃不饱,武器也不行,军心便散了。而突厥那边兵强马壮,分明是有备而来。这一比较,输赢是明摆着的。”
从望椿家出来,清岳神色明显和平常不一样。他好看的眉眼皱在一起,看着前面出神地思考着什么。
“这个人挺明白的。”暮北道。
清岳回过神来,“明白的人很多,可惜不在朝廷里。”
“原来九原失守不是李将军的错。”
“李牧尽力了。”
第16章 肆 4.5
肆4.5
正元五年秋,云中战事告急。也许因为这是冬天之前最后的机会,突厥的攻势比之前几次都更加猛烈。二十万突厥骑兵把云阳团团围住。统领云中守军的将军李牧没有理会苏文出城应战的命令,整整一个月在云阳城中按兵不动。清岳说这是在逼着朝廷派出援军。
“定襄的守军盯着契丹,无法提供援手。除非禁军援救,否则云阳城中的那五万人守不住的。”清岳十分忧虑。
“朝廷以前派出过援军么?”
清岳摇摇头,“新帝登基以来未曾。”暮北想起皇帝不敢减少洛阳的禁军。
“洛阳的不行,地方上的呢?”
“地方上的军队奉命镇压流民。”
这也是死穴。
“那云阳岂不是也要丢了。”
云阳若失守,整个云中地区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北方门户大开,剩余的零散守军无法抵挡突厥鹰师锐不可挡的攻势,遭殃的是长城以南的百姓。就算那十五万禁军能够守住京城,走投无路的百姓也会被逼造反。暮北忍不住想,不知道现在的皇帝还能在天子的宝座上坐多久。
“只能寄希望于突厥人粮草不足自己撤兵了。”清岳道。李牧这个人,就算是要他自己烧了云阳城也不会主动投降,应该还能再坚持一段时间。而阿史那赫蓝知道如果下了雪,突厥人的粮草就会加速消耗,他等不了太久,应该很快就会做最后一次尝试。眼下只希望李牧不要轻率迎战。唯一的问题是苏文。之后他肯定会向皇帝报告李牧拒不迎战的事。云中要是守住了还好,要是没守住,李牧这次就危险了。
在洛阳城中,与北方战事不利的消息一同传开的,还有公主魏骊还活着的谣言。谣言说得很露骨,当年十二岁的公主在先帝信臣的护送下从长安城逃出,一直躲在民间等待时机,誓要为先帝和兄长向皇叔报仇。谣言从京城传出,顺着民间议论一直传到了武陵这种小地方。皇帝也没有坐以待毙,将尚在任的先帝朝大臣纷纷抓捕审讯,并放出风声,只要找到谣言的源头,其余人一概释放,否则只好送所有有嫌疑的大臣前往三山修养。
但令皇帝始料未及的是,真的有人承认了。太常寺的一个博士主动到大理寺交代是自己放出的谣言,而且供词有理有据。他自称家人在当年长安兵变时皆死于叛军屠杀,一直对朝廷心怀怨恨。现在见皇帝昏聩无能,连年征兵,边疆重镇却接连失守,百姓苦不堪言,希望借公主之名煽动叛乱。皇帝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将此人处死,全家抄斩。但大理寺的官员到了他家才发现,这个人真的没有任何亲眷,而查阅京城人口名册,他的家人确实都死于正元元年,只有他孤身一人随迁都的队伍来到洛阳。官府记录如此,自然谈不上抄斩了。
君命无戏言,既然有人认罪,皇帝不得不释放被关押在洛阳监牢的大臣们。有人猜测谣言是皇帝有意命人放出,为得是名正言顺地将在洛阳朝中任职的前朝大臣们送往三山。北方边境的危机没有任何缓解,再留着这些人也没用了。外患已日益紧迫,若是再出了内忧,那洛阳城的十五万禁军就不一定应付得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