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出来给这事定了调,即便是偏向武亲王的官员,都不想说话了,不然铁定会被孟御史盯着参奏。这为官者又不是圣人,谁能说自己包括家人身上都没点或大或小的毛病?
武亲王刚才还在夸周嘉荣,如今自是不好站出来说周嘉荣的坏话,不然很容易败掉一些中立大臣的好感。
静默了一会儿,还是毛青云站了出来。
他也是个狡猾的,拱手道:“孟御史言之有理,荣亲王铁面无私,乾坤独断,颇有陛下当年的风采。”
先是挑拨离间了一番,紧接着他又道:“不过荣亲王千金之尊,岂可与灾民同吃同住。依臣之见,江南水患已解,不若招荣亲王回京,也好全陛下的一番爱儿之心。”
明明是找借口不想周嘉荣继续在江南立功了,还说得这么冠冕堂皇。
武亲王听后也道:“毛大人所言有理。父皇,三弟这些日子在江南受苦了,既水患已解,不如早些时候召他和四弟回京。”
兴德帝想了想也有道理。不过这事得派个信得过的人去。
环顾一周,兴德帝哪个臣子都没看上,最后竟将目光落到了孙承罡身上:“也是,多日不见,朕有些想念老三和老四了。孙承罡,明日你启程前去苏州府宣旨,召荣亲王和中山王回京复命,不得有误。”
闻言,兵部尚书朱强当即站出来道:“陛下不可,洪灾虽已过去,可后续还有很多事,半途换帅乃是大忌,万万不可啊!”、
兴德帝不悦地眯起眼:“你的意思是江南百官都是酒囊饭袋?没了朕的儿子,他们就做不了事了?”
这种得罪人的话朱强当然不敢认:“回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臣……”
“够了,朕心意已决,退朝。”兴德帝直接来了一招走为上策。
——
次日,孙承罡便带着侍卫速去江南。
八日后,他抵达苏州府,进城后,第一时间便道了府衙。
徐达和孔京闻讯,连忙来见他:“见过孙公公!”
孙承罡摆手:“不必多礼,荣亲王殿下呢?陛下担心殿下的安危,命杂家来看看殿下。江南水患既已解,殿下当回去了。”
徐达不清楚京里的状况。
孔京是知道的,听到这番话心里自有一番计量,不知该如何开口。
倒是旁边的徐达耿直地说:“回公公,殿下如今去了宿宁县,不在苏州府。”
“宿宁县?那是何处?殿下去哪里做什么?”孙承罡疑惑。
孔京站出来幽幽地说:“宿宁县乃是太湖边上受灾很严重的地区之一,殿下去了那里救灾。孙公公若是想见殿下,我们可派人护送公公前去。此去出城后,不得坐车骑马,先步行三日,然后坐船,到了吴县,再转道桃源,然后再去到达宿宁县。”
孙承罡听得脑袋发晕,最后直接问道:“你就说吧,这需要多少天?”
“顺利七八日,若是不顺,十几日也说不定。”孔京缓缓道。
闻言,孙承罡急得蹭地站了起来:“这么久?”
光是去都这么长时间,那返回苏州府又得十来日,再回京这不得一个月后去了吗?陛下还在等着他的消息呢!
孙承罡只得派人快马加鞭送了消息回去。
八月初,兴德帝没等回来两个儿子,只等来了一封信。
当时他正在御书房跟几个大臣议事,听说是孙承罡送回来的急件,当着几个大臣的面就拆开了,看完之后,他久久无言。孟御史正好在场,问道:“陛下,可是江南灾情有变?”
大家都知道,皇帝是让孙承罡去把两位王爷带回来,结果孙承罡也没回来,只回来了一封信。
兴德帝心情复杂,将信递给了孟御史:“荣亲王去了宿宁县……扛沙包,抚民心……”
第73章 真敢想啊
安顿好孙承罡后,徐达跟孔京商量:“孔大人,京里来人这事是不是得派人通知殿下?”
孔京也是这个意思:“我一会儿就派人前去宿宁县。”
“好。”徐达点头,琢磨了一下问道,“孔大人,你可知道孙公公有什么喜好和忌讳?”
他怕得罪了孙承罡。
虽然孙承罡只是一个内侍,但人家可是兴德帝面前的红人,便是京中的达官贵人见了也要客客气气地喊一声“孙公公”。他在兴德帝跟前上个眼药,就够他们这些不起眼的臣子喝一壶的。
这可难住了孔京,他这还是第一次接触孙承罡,只听父亲说过,这位孙公公是个笑面虎,在潜邸时便在陛下身边伺候,深得陛下的信任,做事极为圆滑,谁也不得罪,是宫中的常青树,跟在陛下身边二十多年了,还一直深受陛下的宠信。
“我也不知,不过咱们热情相待,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便是。”孔京想了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