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志+番外(963)
不等许伯伯回答,王维新便笑着插话,代为回答说:“这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发展模式,目前县域或地方经济的发展模式,大都是先通过卖地的方式引进房地产,这样就能短时间内充实地方财政。地方有了钱,就能大搞基建和配套,一方面拉动就业,另一方面有了良好的基建设施,就能够招商引资实现造血。大企业落地后,会伴随着更多工人产生,工人的收入增加,就能拿钱去买房,然后再卖地、再建房、再扩充基建、招商引资,最后实现区域经济的循环。”
高原无比赞同道:“王叔对这个事情解释的很透彻,但我有个疑问,黄龙县能这么搞吗?”
此话一出,许伯伯和王维新面面相觑,因为这套经济发展模式的前提,是第一批房子得卖出去,而且这笔钱要在市场里流动。如果当地人连房子都买不起,那开始就玩儿不下去。
黄龙县头些年就这么玩儿过,后来玩儿不动了;能买起房子的,就那么一茬人;这些人消费完以后,似乎就没什么动静了。
“小原,你到底想说什么?”老四十分疑惑,他怎么突然就扯到这个话题上了?
“四哥,黄龙县也需要发展,我们也在拼命地自力更生。我们当地啊,有个叫刘建设的领导,人如其名,他真的在带头建设我们的家乡。地产那套经济模式,黄龙县当年没有转起来。但这个刘建设上去以后,绞尽脑汁地招商引资、大搞建设,而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深吸一口气,高原继续说:“可黄龙县穷啊,基建投入过大,现在有点转不动了。而拉过来的企业,如今才刚刚起步,而且这些企业当初入驻的时候,我们县给了很多税收上的利好政策,所以短时间内,这些企业无法为我们当地经济,实现造血功能。”
顿了顿,高原忙不迭道:“你们应该能想到后果是什么吧?我们老领导刘建设压力太大,现在已经住进了省精神卫生院。下面机构的福利发不出来,工作越来越难以执行。”
大家都是明白人,高原这么一说,眼前这些领导心里比高原还清楚,黄龙县到底面临着多么尴尬的处境。
“小原啊,省里的财政都是有规划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去兼顾黄龙那头。”许伯伯倒也实在,向一个贫困县增加投入,这是很难通过的决议,何况现在也不是时候。
高原却摆手说:“不需要省里出钱,我们只需要省属国营企业赋能!我在规划高王科技的时候,就研究过咱们省里的不少大企业,省属几家大型企业,将来都能用得上高王科技的产品。不然的话,许伯伯也不会将王叔叔带过来,跟我聊高王科技的事。”
“你的意思是,让国企入驻黄龙县,给当地的经济赋能?”许伯伯基本明白了高原的提议。
“没错,大国企一旦在我们那里办厂,不仅仅会带去庞大的资金投入,同时还能促进庞大的就业,带去庞大的市场影响力;老百姓赚钱的路子多了,就会吸引更多的地产开发商。短时间内把地皮卖出去,就能填上我们当地财政的空子。同时大企业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循环,让黄龙县的经济,实现自我造血。”
“我们那里有港口,有配套的产业,有庞大的就业人群,这对国企办厂都是利好消息。我们不需要省里的资金支持,只需要你们尽快地制定相应的规划。这个事情一旦放出风,黄龙的地皮价格就会上涨,大批房企就会闻风而动、前去圈地。这样黄龙短时间内就有收入了,我们那个老领导的病情,才能尽快转好。”
顿了顿,高原随即又说:“当然,夏虫不可语冰,今天所说的话,仅代表我一个黄龙县的普通人民。具体要不要投,我希望你们这些大领导,能尽快去我们黄龙县考察,然后再决定要不要给我们赋予这个能量。当然,就算你们不帮,黄龙迟早有一天也能发展起来,但会牺牲一位好领导,我们黄龙县人爱戴的领导。”
第673章 借势发力
其实这个提议的产生,并不是高原今天才想到的。早在上月份,高王科技搞宣传的时候,高原就已经意识到了有些事情,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发展。
当时不少企业给高王集团打来了咨询电话,且详细询问了高王科技所涉猎的领域和产品。这些企业也十分有意要跟高原合作,因为这些产品一旦实现本土化生产,那价格会比进口低上一大截。挂在嘴边的肥肉,没人不愿意咬上一口。
他们的合作意愿很强烈,但到黄龙建厂投产却不积极。因为黄龙给人们的固有印象,就是落后和贫穷,乃至于现在也是,如今除了县城周边、高新开发区、黄龙港之外,黄龙县的其它地方还是农业,还是一片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