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志+番外(779)
“先吃饭吧,我晚上琢磨琢磨,明天给你回话。”高原面色凝重地说。
当晚高原和唐佩,就在吃饭的酒店住了下来。老三本来是想陪高原彻夜长谈,好好回味一下大学时光,可人家现在刚结了婚,两口子热乎着呢,他也就识趣地没打扰。
回到房间之后,高原先泡了个热水澡,唐佩把高原的臭袜子,给拿出来洗了洗。
忙活完这些后,小两口这才躺在床上,唐佩就支起胳膊,痴痴地看着小原笑。
“这个三哥很有见识,也很有人脉。我觉得他提的这个建议不错,咱们未必不能尝试。”唐佩声音清脆地说。
“可二八分账,心也太黑了!哪怕对半分呢?合着咱们还是打工仔?而且是出钱出力的打工仔!”别的都好说,就是在这点上,高原有些转不过来劲儿。
唐佩就轻抚着高原的胸口道:“也不能只看这一点,我觉得三哥有些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代工也好、打工也罢,至少咱们企业,是站在产业链的高端了。咱们先乘风而起,把这个制高点站住,然后从上而下进行产业突破,相对不就比较容易了吗?”
顿了顿,唐佩继续又道:“再就是贷款的问题,咱们在没有项目的前提下,张口管县里要那么多钱,银行和县里领导未必就会给。但如果有了这个项目,他们还能反对吗?我在中海做采购,对电子原材料市场还是比较了解的,三哥的信息很准确,像印刷电路基板一类的产品,中海基本靠进口。所以……”
唐佩轻盈一笑说:“市场潜力还是巨大的,咱们不做,别人也会去做。对方真把厂区迁到了东南亚,关税和运输费用,最后还要转嫁到国内消费者的身上。与其被人扒掉一层羊毛,还不如把项目落地咱们国内。”
“这个事情你赞成?”高原侧身朝唐佩问。
“基本赞成,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且咱们一旦了解了这套流程后,保不齐未来,咱们自己也能投入研发,替换掉国外的技术呢?真有那一天,咱们可就是利国利民的大英雄了。当然前提是,咱先把技术给引进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刘建设经过半月的奔波,终于把黄龙县经济发展的蓝图,给描绘出大体的轮廓了。
工作一旦有了方向,那做起事情来都动力十足。眼下的事情就是要给高王工业,划归工业用地。经过他与严朝等外地企业家的研讨,高王工业至少要再扩大两至三倍的规模,才能够达到产能要求。
高王庄本村的地皮看来是不行了,那葫芦口的地形,可用面积太少,倒是高王庄花坡以外,朝东可以延伸出不少的工业用地。
而且不仅仅是高王工业,如果再加上其它10个大企业的分厂,那整个新兴镇都将步入工业化时代!新兴镇,是刘建设发迹的地方,是他的大本营;他自然要把这样的利好政策,优先给家乡的老百姓们。
不不久的将来,以高王工业这个本土企业为核心,以外地企业为配套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就会在高王庄以东诞生。再去高王庄时,那里将不再是广袤的农田,而会是一片片先进的工业区,是真正属于黄龙县的高新经济开发区!
脑海里想过这些,刘建设的嘴里,竟不禁哼起了《我的祖国》中,一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第578章 变革的大潮
有了刘建设提出的《黄龙县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整个县域的相关部门和企业,都跟着联动了起来。
工业用地的划归、征地补偿措施、道路交通规划纷纷提上日程;各部门领导纷纷走访各村,给村民们普及县里的新政策、新发展,讲“农转工”带来的新收入、新生活。
有了高王庄发展树立的榜样和带头作用,这项工作推进的相对比较顺利。因为周边各村的人们,已经深切感受到了高王庄发展,给本村人民带来的更好生活。所以很多村抢破头,都想加入这场经济的大变革之中。
尽管也有人担心,离开土地、进了工厂不会干活,可那高王庄的人,以前不也是农民吗?何况流水线作业又不是搞研发,不需要多高的学历。为此领导们还带着部分村民代表,去高王工业进行参观考察,看到工人们机械性的工作,这才彻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轰轰烈烈的“农转工”大变革,在那个秋天,就这么拉开了帷幕。孙涛江为这件事情也格外上心,但他不是外行,涉及到商业领域的事情,整个黄龙县比他懂的人也没几个。
扩建港口、开辟新航线不是小事,他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高新技术开发区一旦建起来,每天的出货量大约有多少,需要与外部的哪些城市港口对接,需要多少船和泊位,多大的码头面积,才能容纳开发区的出货量。涉及到钱的事情,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会变得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