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志+番外(36)
大江是不愿跟老头子坐一桌的,他们吃饭规矩多,喝酒磨磨蹭蹭,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对路,还要被教训半天。
可高原不懂这些,自己愣神的功夫,高原就已经坐下了,还跟那些老头们,爷爷、老太的打起了招呼。
大江知道高原没有酒桌上的经验,怕高原哪件事做得不对,再出了丑。于是他硬着头皮,跟高原一起坐下,干起了端茶倒水的活儿。
高原并不鲁莽,更会察言观色。虽说他很少参加这样的大宴席,但母亲私下里,没少教导他饭桌上的规矩。
吃饭不要吧唧嘴,让长辈先动筷子,不要随意插话,要适时地给长辈倒酒、倒茶……
有了两个小子的伺候,长辈们不仅吃得怡然自得,还侃侃谈起了高王庄的光辉历史。
从当年,高王庄村民如何保护游击队战士;到干旱之年,村民如何开凿引渠,让村里有了河流;再到头两天,他们如何让粮贩子,乖乖把马俊兰的医药费交出来。
“俊兰是个好丫头、热心肠,她好心帮粮贩子抬粮食扭了腰,那狗日的竟然还不认账!这咱高王庄的人能忍?”
“我那天就是不在,我要是在场,你看我怎么收拾他!”
“敢跑咱高王庄充孬种,他也不打听打听,咱高王庄怕过谁?!”
大江一边倒酒,一边憋着笑道:“是是,咱高王庄最牛,天皇老子来了都不好使!要是再喝二两,那美国总统也得给他干翻!”
“嘿!你小兔崽子别不服,我要是再年轻个30岁……”
“服服,咱太爷在村里,那戳戳拐杖,地球都得跟着抖三抖!”大江敷衍着,心里却满是鄙夷。五个老头加起来,都快400岁了,有俩牙都快掉干净了,吹牛逼倒是一点也不含糊!
那时候,任谁也没注意到,高原这个半大的孩子,却早已经把茶碗倒满了白酒。
他借机起身,端着差不多有三两白酒的茶碗,望向席间的众人说:“太爷,各位爷爷、伯伯、叔叔,高王庄的长辈们,要是没有你们,我妈可能真就瘫痪了,没有你们,我们家连医药费都出不起,我也念不上学了……”
高原的声音不大,却将酒席间的喧闹,一下子压了下去。他激动地抖着嘴唇,继续说:“我高原谢谢你们,谢谢父老乡亲;他日我要真有了出息,一定不会忘记村里人的恩情。这杯酒,我干了!”
说完,高原一口把酒闷了下去!
仍旧是辛辣的酒液,仍旧是火烧火燎,可高原却感觉是那么畅快!
有些恩情,虽然现在报不了,但也要表示感谢,也要许以承诺;不能人家帮了咱,咱还畏畏缩缩、默不作声。显然,高原不是那种孬种!
第27章 三班危机
短暂的寂静过后,整个宴会的气氛,竟瞬间被点燃了!
任谁都知道,高原是个内向的孩子,有时安静地就像个小闺女。
可谁能想到,在这样隆重的场合,这么多人的情况下,他竟能勇敢地站起来,给村里人致谢!
其实乡下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在很多时候是不计回报的;但他们会要一个态度,一句感谢的话,或一句朴实的赞美。
至于马俊兰那件事,人们连一句“谢谢”也没打算要。高原的父亲是傻子,母亲住了院,谁会来给他们道谢?是高原那个冷血的叔婶?还是他那偏心的爷爷奶奶?
人们只是觉得他们家,已经够可怜了!再摊上这样的事,作为乡邻,应该帮,也必须帮!
可就在今天,他们家的孩子竟然站了出来,而且说话有理有度、字字诚恳,举手投足间,比一个大人还要妥帖。
乡亲们并不在乎,高原长大了是否有出息,是否能回报他们;他们更在乎、更感动的,是一个孩子竟懂得感恩,懂得说这一番话,暖热乡亲们的心肠。
所以刹那间,好多人纷纷举起酒杯,一个个嚷嚷着“干了”!
至此,不管席间还是饭后,人们看待高原的眼神,似乎变了;连带着看傻大个的眼神,也有了些许改变。
时间转眼来到周一,高原起早就开始给父亲做饭,并准备中午的干粮。
这天,高俊山起得也很早,他倚在门框前,手里攥着干馒头,望着儿子瘸腿在锅台前忙活,脸部的肌肉竟一抖再抖,神色忧伤地举着馒头说:“小原,不忙活,我吃这个。”
高原回过头,他竟然看到父亲眼里有泪。他擦着额头的汗说:“没事,我炖了萝卜,回头你拿馒头,到锅边就着菜吃。”
父亲还想说什么,可他的表情却逐渐痛苦。高原忙跑过去,给父亲揉着头发说:“爸,想不明白咱就不想,什么都不用想。”高原知道,父亲一思考问题,似乎就犯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