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关系(199)
宁延身体几不可查地凝了一下,而后吮住她的唇说,“会的,一定会。”
——
开开心心地过了两天后,转眼就到了初二。
他们订了下午飞渝州的航班,临行前,周奚依约去见林青。
见面地点就在林青的办公室。给她倒了一杯热茶后,林青没有过多客套,开门见山:“关于成峰的投资,我有两件事需要确认。”
周奚颔首,示意她讲。
“第一,我需要确认,鸿升在独家投资成峰后,是否会长期持有成峰?”
周奚明白她在顾虑什么,“林教授是担心鸿升会突然撤资,还是担心鸿升会把成峰卖给国外的同行?”
“都有。”林青如实说,“但更担心后者。”
周奚牵了下嘴角,“所以,你希望鸿升能做出长期持有,并且不将成峰卖给其他国外同行的承诺,对吗?”
“对。”
周奚撇了下嘴,“抱歉,无论是我,还是鸿升都不会做出这种承诺。”
林青没有问为什么,而是眉头紧了紧,道:“如果这样,那我不会再担任成峰的技术顾问。同时,我也会尽全力阻止成峰接受你们的投资。”
对于她的威胁,周奚似乎一点都不意外。她淡淡笑了下,说:“林教授,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好想过,为什么你和很多半导体专家辛勤付出了一辈子,却还是造不出中国芯?”
林青面色微微一暗,一瞬不瞬地凝着她。
周奚敛了笑,一字一句道,“因为,你们轻视资本,更轻视市场。”
第83章
林青的想法代表了一大部分人。
在他们眼里, 科学研究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纯粹而高尚的行为,但资本的根本目标是获利,这一宗旨使得资本必须追求投入与产出比, 更大程度的获取利益, 对那些无利可图的事, 资本不会青睐, 甚至会作为负累舍弃,他们认定资本是贪婪的, 市场更是急功近利, 所以搞科研要远离资本,远离市场。
更有意思的是, 越是落后领域, 越是高消耗、长周期的行业,他们越抵触资本和市场。一边是大量成峰这样的企业艰难为计,迫切需要救命钱,一边却是以林青为代表的人士因为惶恐资本贪婪,千方百计阻止资本“腐蚀”。
“林教授,你是强基工程的总负责人。这十年,ZF在这个项目上砸了多少钱, 补贴了多少资金, 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可你扪心自问,你们的基础强了吗?能不能对得起这么多行业工作者十年的付出和心血, 又够资格花纳税人贡献出的这些钱吗?”
如果说刚才那句话只是让林青触动, 这三个问题就像一轮铜锤, 一锤重过一锤的狠狠砸在林青的心上。
强基工程强基础了吗, 与十年前相比自是强了不少。
可是, 这些提升与国家的投入能成正比吗?
林青很清楚答案——远远不能。如果能, 就不会有D大在产学研上的小算盘,如果能,就不会让成峰为了生存发愁。
周奚扫了一眼林青紧紧握住桌沿的手,明白这话击中了她的防线。但她没有点到即止,而是继续说,“你去过国外考察交流很多次,我不知道你们除了看见别人先进的技术外,有没有发现一点别的东西?”
林青怔了下,望着她,“你想说他们有一套良性的研发环境。”
关于这一点,林青很多年前就注意到,在欧美日等半导体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一套Z-F政策支持引-导,资本全流程参与,企业和机构学者深度合作的良性互动体制。可是……
“你觉得那是人家基础好,和国内不一样,是吗?”周奚一语道出她的想法。
林青没有出言反驳,但想法也明白写在脸上——中国的半导体为什么会断代整整十几年?不就是所有人都认为“造不如买”,国外的产品又便宜又好用,与其花时间成本去再研发,不如买现成的。
国家之所以花大力气去搞强基工程,就是想解决资本等不起、企业熬不起的矛盾,用ZF的力量去做资本和企业不愿做、不肯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
周奚摇了下头,说:“IG(日本)上个月放发布的一项全新的微晶技术,如果我没记错,为了实现这项技术突破,IG整整用了5年,投入了十几亿美元。”
“除了IG,FF,VN,这些全球顶级的半导体企业,每一项新技术的研发周期都超过3年,投入都是数十亿美元、甚至上百亿美元。”周奚顿了下,看向林青,“你有想过,这些企业背后的资本,为什么等得起、耗得起吗?”
不等林青答,周奚直接给出了答案,“正是你们成天挂在嘴边的资本逐利。”
资本当然逐利,但是利益有大有小,有长有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