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番外(148)
但是经济发展这里,倒有些小事值得拿出来多添起句闲话。
从康熙二十五年开始,因为朝廷插手来民间合作,再加上北方有许多荒地改种了棉花等经济作物,丝织行业发展迅速。
商业发展快是最招人才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工匠涌向南方。
康熙格外开恩,解放了许多工匠的匠籍。这个恩旨一下,工匠们欢欣鼓舞,更是毫无忌惮的拖家带口奔向了南方。
再加上曹寅和杨衍裘又在南方大量用人,所以导致最近北方的人才明显是不够用的。连带着京城里,普通的工人每月的银子也从三钱涨到了五钱左右。
直到看到户部的人口调查的工作报告,康熙才意识到,汉人的人口的生育,也是同样的重要。
旗人人口本就少,少到每一个人恨不得都当瓷器供着。如今本该占着民工大头的汉人也明显不够用,不仅使他有些着急。
鼓励生育这件事,头一次被提上了早朝议政上。
官员们对此事的态度都有些暧昧。在他们看来,即使没人劝,百姓们难道不知道要生孩子吗?把此卧榻之上的事儿拿出来讨论,实在是有失体统的。
因此在康熙问询意见时,所有官员竟罕见的同时沉默。
看朝臣们不发一言的大眼瞪小眼,康熙都被气笑了。他想回去翻翻黄历,今儿可真是奇了。往年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放在早朝上讨论起来都能争论不休。今儿这怎么都有口一致的闭嘴了呢?
大臣们不出主意,气氛逐渐转为尴尬,康熙无语之下只能宣布散朝。
但他也不是就没有依仗了。这时候康熙还想起,各级官府那里不是还有报纸可利用吗?
他索性就搞了个征文活动,把这写文章催生的事儿派了个下去,下旨令国子监的学子们,每人都得写一篇传宗接代的文章出来,轮替着发布在报纸上。
至于这种催生的办法有没有用?我们就得以后见真章了。
胤礽一个月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他的生活相对来说恢复了平静,每日照样按时按点的上早朝。不过他上朝第一日听说他汗阿玛搞的这个活动时,真是有些啼笑皆非。
他心中还感慨,果真是太平了。他汗阿玛都有时间管到别人两口子炕头上去了。
系统也跟着感慨,果然催生这事儿,什么年代都避不开。
胤礽好奇道:“后世也这么催人生孩子吗?”
系统一副高人脸,“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的胤礽还不知道,他自己将来也会被这波催生波及。
因为已经正经入朝,再加上前端时间养伤,所以他的骑射课程也停了。上完早朝之后,他反倒有更多的时间来跟着系统学习课程。
有段时间没跟着系统好好上课了,胤礽又花了些功夫好好回顾了下自己之前的课程进度。
英语早就如日常口语一般顺溜,现在的俄语也已经熟练,物理和化学的课程也正在向更高的台阶上迈步,至于生物,目前是进度最慢的课程。
想到未来可能的局面,胤礽觉得生物倒不忙着提高,他考虑是不是再增加一门语言的课程。
系统很满意他这样的积极进取,罕见的发挥了一下智多星的功能,为他分析了一下以后的局势。还推测出,大清跟欧洲的接洽,应该很快就会来。
胤礽对此很感兴趣。老实说,他接触最多的洋人,就是他汗阿玛养在钦天监里的那些传教士。但是那些人打的什么主意,他们父子两个一清二楚。
宗教传到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孕育他的土壤才能生根。大清有没有适合他们的土壤,这完全是他汗阿玛说了算。
前世里,胤礽对那些传教士没什么特别的态度。但是现在,他打心底里不待见那些人。
可除了那些传教士,胤礽想象不出其他洋人都是什么模样的。
系统调出程序中的历史资料,为他解释为什么接轨的进度会加快,
“欧洲现在可能正在探索一次工业革命,如果他们探索成功,实力要比以前强大更多,肯定是要不断向外扩张的。”
暴躁的民族血液里都藏着兽性,不断的践踏和征服几乎就是他们的本性。
而神秘又多金的东方,说不定就是他们的第一站。
胤礽听完心里边一紧,如果洋人要跨海而来。那么危机说不定也会很快随之而来。
跟他对未来的忧愁不同,康熙在发愁眼前准噶尔的安排问题。
准噶尔部族人数不多,除了战死的那些,其余族人已经全部被带回京城。可即使他们人数不多,京中也不可能一直养着这五千的牢犯。
还是干吃饭不干活的牢犯。
如果要把人放回去,又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