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地府特殊事务部(25)

作者:石芽 阅读记录

她的养父母早些年外出打工,到了40岁左右的年纪,身体已经发出了警报,不可以继续过度操劳了,就回老家定居。用在城里打工积攒下来的金钱和手艺,修葺了家里原本的两间砖瓦房,又加盖了两间平房,开启新的生活。三口之家并不富裕,但很和睦,生活恬静安适。

小姑娘就在村里的小学读书。村里的小学,人很少,老师也少,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偶尔会有一节音乐课,也是语文老师教的,他会把歌词抄写在黑板上,用教鞭一句一句地示范,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偶尔有个生僻字还加个拼音,与其说是音乐课,不如说是变相的语文课。

至于体育课,也不学什么技能,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处跑,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池塘边钓鱼,在宽阔的晒场上捕蜻蜓,把漫天飞舞的萤火虫装进棉布袋里。

她平时最爱和同学们在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追逐嬉闹,也会和小伙伴们捡起地上的一些枯黄的叶子,捏碎之后,揉在一起,变成柔软却藕断丝连的一坨,还可以扯开变成一张网。

劳动课就是真的去老师家参加劳动,摘花生,割小麦,掰玉米,剥豆子等等。

他们的教室是一间很大的茅草房,房顶很高,房子很大,偶尔会有燕子或者喜鹊从开着的门外飞进来,在房梁上筑巢,叽叽喳喳地叫着,老师也不敢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小朋友们偶尔跑神,抬头去看燕子筑巢,幸运的还能被鸟屎砸中,引得全班一片笑声,不失为小小的乐趣。

教室的玻璃有几块是没有的,也舍不得换,用报纸糊着,夏天倒是凉快,冬天的时候,北风吹得呼呼的,小朋友们穿着厚厚的棉袄,冻得直跺脚。

一年级是全校人数最多的,从二年级往上,人数依次递减,到六年级就只剩几个人了。其实原因很简单,村子里的劳动力都去打工了,只剩下留守的儿童和老人。一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也相对听话,加上小学不交学费,很多家长就把孩子留在老家养两年。

等再大一点,很多家长就选择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寄宿学校。原因有二,第一村子里的学校只有五个老师,每个老师负责一个班,教学质量堪忧。第二,孩子已经不太听话,家里的老人也不怎么管得住孩子,就送去寄宿学校让老师管教。寄宿学校每周只回家半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离家在外的父母就不会担心孩子没人照顾。

小桃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因为他的父母因为年过四十,已经不去远方打工。母亲在村里的小型服装厂做衣服补贴家用,父亲则跟着村里的几个劳动力,在附近村或者镇上,谁家有盖房子或者装修之类的活计,就搭着火做一些。

妈妈王淑芬,性格保守,不善言辞。父亲是个庄稼汉,没有多大抱负。

她还有一个奶奶,性格强势,她是个典型的、思想封建的老太太。小桃刚来的时候,奶奶非常不喜欢她,不仅因为她是收养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更重要的是她不是男孩,无法给家里延续香火。

平日里,奶奶会碎碎念几句,指桑骂槐说几句,小桃就默默地察言观色,努力讨好奶奶。她会趁着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去放牛,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也会踩着凳子给奶奶做饭。奶奶不高兴了,骂她几句,她也不生气,悄悄地躲到没人的地方去。

她每天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学校学习,她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字写得也漂亮,老师们也都很喜欢她,同学们也喜欢和她玩儿。

但,好景不长。

有一天,妈妈从镇上的医院回来,脸上的表情愁喜交加。一进家门,就去了奶奶的屋头,不一会儿,奶奶就高兴地冲出院子,对着天空一阵大呼,像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

后来才知道,四十多岁的母亲因为许久没来例假就去镇医院检查,没想到竟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他们虽然已经收养了小桃,却从未放弃过有自己的孩子的想法,一直坚持不懈地治疗,终于还是怀上了。

奶奶对小桃的态度就更加冷漠,回家也只给她留些残羹冷炙。她一季只有两套衣服,仅能换着穿,是妈妈在服装厂用碎布头给她做的。但小弟弟的衣服,在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准备了好几套了。

父亲觉得家里以后的开销会很大,也跟着村里年轻一点的人到更远的地方去打工去了。母亲虽然是高龄产妇,但好在身体底子好,怀孕的过程没有多少痛苦,甚至可以继续在服装厂帮工。

九个月之后,弟弟悄无声息地来到人间。是个健康的男婴,起名叫小凡。

奶奶简直要高兴疯了,到处宣传,满月酒办得风风光光的,即使身体不怎么硬朗,也拿着散装白酒瓶子,一桌地桌地敬酒,尤其是那些背地里说他家无后的,非要灌人家喝下三杯,趁着酒劲儿,指着脑袋骂几句脏话。对于家里是女孩的,就进行一番假惺惺地安慰,鼓励人家加油,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