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363)
为了产生更多的烟雾和香气,许多讲究的人家,还要不时地往柴火堆里添加些香樟木锯末和特意留了些花生仁在里面的花生壳。
有些人家,为了追求腊肉的色泽,还会在柴火里投放些轧过糖的甘蔗渣,熏出来的肉表皮上就有了焦糖的色彩。
这种熏制方法时间要短得多,一般情况下五六天就完成了。
糜家这次采取的是后者。那几天,整个菊花岭上空都弥漫着熏腊肉、腊肠的味道。
腊肠的熏制方法和腊肉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要往肠里灌制事先做好的肉馅。
菊花岭一带最常用的肠有两种。一种是猪小肠,一种则是羊肠。
馅料基本都是猪肉的。基本没有人家用猪大肠来做香肠。一方面太粗的肠切成薄片是会散开的,另一方面,猪大肠太肥,里面有厚厚的一层脂肪,做成香肠口感不好。
用王老太太的说法,制作腊肠唯一的秘密就是肉馅不能剁得太细太烂了,只要把肥瘦相间的肉切成小丁,再按照自家人的口味拌上各种香料和盐就成了。
腊汁肉的做法,没有标准的程序,可以说是百家百味,千家千方。
糜家这个春节的腊汁肉是跟杀猪同步做的。一方面,因为做腊汁肉的材料主要是猪头和猪内脏。
这些东西只有立即做成腊汁肉才能存放。另一方面,五十多口人的大家庭,一次不可能做那么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因此,杀几头猪,做一种口味的腊汁肉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
杀猪、做腊肉、腊肠和腊汁肉的过程中,最忙的要数明如月和秦若梅了,糜蕊佳这个时候已经是明如月的高级助理了,尤其是记账、仓储和物质分配方面,她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但是,她始终记得腊佳姐姐给她的忠告。明如月忙的是统计、分配,而秦若梅则忙着让从冉州来的年龄大一些姑娘、媳妇的学会制作这些食物,让孩子们真正参与到这里的生活里来,让他们真正有到家的感觉,真正融入这里的生活。
融入,这也是糜海仓最希望和最担心的事情。为此,患过痨病的糜海仓不方便和大家一起吃饭,他动员了包括老娘在内的所有糜家人,不定时地分别到各个房子里去吃饭,跟大家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排解他们的思乡之情,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
时间长了,秦若梅觉得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压在糜家身上,她开始跟每一个房子里的大人商量共同承担的法子。
他们决定先从吃饭开始,想办法让大家吃在一起,聊在一起,慢慢地心就在一起了。
一开始,各家的肉和蔬菜都是去领的。若梅和如月嫂子商量,按月按人头给各房子里拔下例钱,让他们在糜家的配给点来买粮买菜。
每天除早餐外,中午饭和晚饭都按照孩子们放学的时间,把做好的饭菜端到仓库里来,一起摆放在几个大餐桌上,让孩子们一起吃。
这样,分散开来做,做饭不会成为一种负担;
集中起来吃,吃饭就成了大家交流沟通的最好平台。特别是孩子们,为能天天都吃到「别人家的饭」而非常高兴。没过多久,一个个都长胖了许多,脸色也更加红润了。
俗话说,半大小子,愁死老子。一群充满活力又不知道轻重、不知道害怕的孩子,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能生出什么样的好事来。
菊花岭的春天来得格外早些。当汉江两岸被漫山遍野的鲜花装扮的美轮美奂的时候,想让这些半大小子们再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读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是勉强把他们关在学堂里,也是徒劳无益的。秦若梅知道需要用特别手段。
苦思冥想而不得法的秦若梅只好求助于糜腊佳、明如月,不等这两个大学生拿出高招,泽旺拉姆就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办法:把孩子们带到山水之间去上课。
这让秦若梅兴奋不已。
真正运作起来她有两关要过。
首先是过先生关。在菊花岭学堂的老先生看来,小娃娃读书就是要关起门来读四书,背五经,放到山野之间,跟放牛娃有什么两样?
还有就是要过孩子们这一关。放他们出去,他们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但是,课怎么上呢?
糜腊佳告诉秦若梅,用「目标换时间」。
目标换时间?简单说,就是让两位老先生提出他们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每一天娃娃们要读的书目和要达到的效果、目标,秦若梅规定孩子们在相应的时间里背诵、默写,其他的时间就由她和孩子们来支配。
这样一来,就连本来经常挨先生戒尺的孩子,背书的效率也是出奇地高,即便是老先生又把目标提高到上讲台讲解所学内容,孩子们依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