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明月(261)
这是一个冗长的过程。但是,新人们必须把这几十桌客人一个个敬到谢到。
要知道,这是一个糜海仓拍了桌子才坚持保留下来的环节。
新人们知道,这是个过场,是个传统,更是糜钟两家的脸面。
在糜腊佳和方芳看来,一桌一桌地走,一杯一杯地斟,一人一人地敬,无非是让来宾感到被重视,被尊重,无非是新人们一个一个地听那些好听的词,祝福的话。
但是,在糜海仓和钟震江看来,这是糜家的礼节,是钟家的脸面,是必须传承的乡土文化,也是新人们和远亲近邻认识的好机会。
糜海仓拍桌子说的一句硬话就是“绝对不能打着「新派」的幌子,砸烂一切,否定一切!”
父亲的这一掌拍在了桌子上,也重重地拍在了糜传家和糜腊佳的脑袋上。
他们认真地反思这些年来的自己心路历程,反观这些年来父亲的心理煎熬,他们真的理解了父亲,他们真的懂得了父亲。
糜腊佳在她们八个人最后一次商议时感慨地说:“我们是真的要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意识区别开来对待了。传统文化之中有封建文化,但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封建文化。
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一定有她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传统婚姻文化中有糟粕的因素,当然也有精华的成份。
“一个新世界的建立必然要有坚实的基础。我们的婚礼过程中,尊老爱幼、敬亲睦邻、和谐乡里的因素不仅不能少,而且要突显出来,把我们不但善于砸烂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决心和善意一并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好机会,是一个不可能再有的机会。”
有了这样的共识,四对新人,就连明如星和方芳这一对在这里并无家人的新人,也把敬酒的环节做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
这给糜海仓了一个好机会。
按照计划,糜家、钟家要大宴宾客三天,其中每天上下午各一轮,每轮几十桌。每天上午宴请十里八乡的乡亲,下午宴请无家可归的人。
有一些无家可归者,提前一天已经涌入菊花岭了。
糜海仓已经从昨天开始仔细地观察准备来大吃一顿的流浪者了。
他想从他们中间发现一些爱劳动,只是没有工作机会的人,他想从他们中间发现一些识文断字、爱动脑子的人,他想从他们中间发现一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想从他们中间发现一些爱干净、知礼节的人。
直接说吧,他想给糜家下一步的大发展,寻找一些称心的帮工。
第38章 《故乡明月》(第九十二——九十三节)
——九十二——
糜腊佳和钟远山正式到《梁州日报》报到是婚后的第十天。
本来妹妹的婚礼也举办了,自己的终身大事也以抱得志同道合的美人而志得意满,明如星必须立即赶回杭州去。
一来家族生意的上事情,需要他回去定夺,二来秦功璠那里已经火烧眉毛了。
方芳的心里非常矛盾。她毅然决然离家出走是声称要去抗日的,如果她就这样跟丈夫一起回了杭州,怎么跟家里人解释呢?
打入日本人内部的事情又不能同任何人讲。如果她坚持去西安,又怎样跟新婚的丈夫开口呢?再说她自己内心里也舍不得和丈夫分开。
糜腊佳早就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安排,只是事先不能向任何人说。
知道是关于和日本人打交道的事,明如星和方芳什么也没有细问,就按糜腊佳的要求,尽量打扮的和当地人一样,跟着糜腊佳、钟远山一起来到了梁州府。
到梁州府,糜腊佳直接让自家的马车停在了最大的百货公司门口,作为新嫁出去的姑娘和新过门的媳妇,她要为奶奶、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买点东西。
马车夫是在百货公司门口被打发回菊花岭的。糜腊佳要让他们另外三个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也需要特别保守秘密的事情。
一路上,他们并没有刻意做什么。但是,从穿着打扮上,来自江南的绸布商人和来自大武汉的大学生的特别气质还是有些引人注目的。他们直接来到了梁州府最大的书店中华书局。
按糜腊佳的要求,他们分别去到不同的书架,每人至少买一本书。糜腊佳自己则到了工具书专柜。
糜腊佳大声喊道:“老板,你这里最新版的中学生字典有几种?”
一个伙计顺手拿下两本字典,一本是商务印书馆的《学生字典》,另一本是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的《校正注音国语新字典》。
糜腊佳问:“这两本字典哪一本收录的汉字更多一些?哪一个版本更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