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乡明月(154)

作者:樱花荷塘 阅读记录

一时间,教育革新的呼声,如山崩海啸般逼着政府做出妥协。

1920年,一大批有志于改造中国、改变自己命运的姐妹们进入了大学,糜腊佳也在迟到一年后,如愿进入了她先改变自己、将来改造国民思想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

糜腊佳已经很少穿她钟爱的旗袍了,但她坚持让如月妹妹穿着。

她认为衣服对明如月这个年龄的小姑娘来说就是一身衣服。

而对她自己来说,穿什么衣服要是表达她对社会的态度,对女权的理念,对男人的认知。

她的标准行头变成青灰色对襟衫,黑色过膝长裙,白色围巾和一年四季不变的齐耳短发。

当然,她也会经常约几个要好的姐妹在自己的小天地和冉州城里穿穿她心爱的旗袍,展示她那连自己都觉得骄傲的曼妙身材。

第23章 故乡明月(第五十四——五十九节)

——五十四——

冉州城的变化似乎有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了。

秦家的变化一开始有些战战兢兢,可秦仲尧毕竟是极精明之人,而且他的慈善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

革命成功初期,总有人想以资产的多少,把秦家归为「前朝遗老」,可在马伯韬、来辉斌和糜海仓们的帮助下,秦家也确实拿出了大笔资金支持同盟会,最终认定秦家也是支持革命的,从而躲过了被清算的命运。

此后的几年间,和儿子们一起看报纸,参加马伯韬先生组织的各种活动了解时局大势,成为秦仲尧的必修课。

特别是三子秦功璠从上海念书回来,秦家的慈善做得更有档次了。

有了革命党人的指点,秦仲尧也自觉不自觉地把发家与富民强国联系在了一起。

乔家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和默默无闻。

在乔老爷心目中,种田纳粮、买卖纳税是天经地义的,他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比革命和国家更重要、更现实。

乔家从来不欠官府的税银,也从来不欠帮工的工钱,邻里乡亲有喜有难总少不了他家的份子。不论听到什么事,挂在乔老爷嘴上的都是“好好好!”

胡家红茶名气已经远播到英伦三岛和法兰西、德意志,虽然改朝换代了,依然是政府有求于他们。

受糜海仓的影响,胡家开始有保留地给信得过的和有灵气的帮工传授制茶技术,随着胡家公子走南闯北,他们也把「茶艺传家,实业报国」作为一个口号叫了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胡家的护身符。

胡家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嫁到李家的女儿茶花。

李家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茶花丈夫李家老三的意外死亡,坊间本来就有很多传闻。有说李老三不是男人,因抬不起头而自杀的,有说是为争家产而被害死的。

当然,李家对外还是坚持说是个意外。这一切都在李家老爷和老太太驾鹤西去后被放在了台面上。

李家的家产主要是冉州和宁波这两个地方的宅子和生意,哥仨分起来显然有些不好办。

李老大的老婆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她知道茶花和小叔子的事,她率先发难指证茶花的儿子是个野种。

糜海仓和茶花当然不希望这个事情被无限制地拖延下去,茶花主动提出了回娘家。

毕竟已经是民国了,受秦功璠、糜腊佳这些新潮人士的影响和支持,李家人为了保有颜面,拿出一千两银子做为赡养费,算是把茶花和儿子扫地出门了。儿子也随茶花姓了胡。

胡老板是眼见着自己最爱的女儿是如何走过那段黑暗日子的,他虽然觉得有些丢人,但想到是自己女儿愿意的,糜海仓对女儿是真心的,也不是个坏人,他从内心是接纳这个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的女婿的,只是要在合适的时候给女儿一个合适的名份。

明家因为受绸布裁缝店和「斗绣」获得巨大成功的影响,和糜家走得最近。

特别是唯一的孙女明如月在上海得到了糜腊佳无微不至的关怀,明糜两家走得和一家人一样。

糜家虽然分居多地,可联系的紧密程度一点也不比一大家子在一起的其他几家差。

看着儿孙们各忙各的,各得其乐,糜老太太的身体比刚迁来冉州时越发更硬朗了。

陈氏每天理她的佛,尽她长房太太的义务,平静而怡然自得。

章氏最操心的事就是传家和腊佳,可时间长了,她知道急也白急。

每次她到上海就是见两个孩子也如例行公事一样,传家、腊佳回到冉州,她也只有听的份儿,根本就插不上嘴。渐渐地把心思也都用在了侍候丈夫和参与「斗绣」上了。

自从江树恪打理邗州的家务和生意之后,何氏和荷佳几次三番催促糜海仓下决心把家交给他,糜海仓也认定这个女婿就是他心中继承人的样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