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乡明月(147)

作者:樱花荷塘 阅读记录

而且,刺绣技艺的传承一般是母女之间、婆媳之间,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倾注十二分的专心,是必须手把手地教、面对面的学,才有可能得到真传的。

糜家人中,原来只有茹佳的娘窦氏有些基础,真正能拿得出手的是明家老太太和三姨太纪氏。

茹佳动议开「斗绣」场的时候,明、糜、乔、胡、李和秦家都有几个掌握了刺绣基本技能的。

这其中,明家三姨太纪氏和糜家三姨太窦氏、五姨太章氏和茹佳姑娘、乔家老幺媳妇、胡家二姨太、李家老二媳妇茶花、秦家老大秦功珽的夫人、老二秦功珩的夫人是骨干。纪氏此时还是充当了师傅和总教头的角色。

真正想把卖刺绣品当成个生意来做,是在浮梁的绸布店里。

好几次有人询问窦氏和茹佳手里绣着的半成品卖不卖,而且把价钱出到了她们意想不到了高位。

但是,刺绣是个慢活,一个简单的猫脸扇面或兰花手绢,没有五六天工夫是根本绣不出来的。

如果是大件的台布、枕套则要绣上一月左右。若是屏风和大的装饰画,往往几个人绣上半年也是常有的。

因此,颇有些商人头脑的茹佳姑娘定了些规则,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是为了方便师傅帮教,一个时期大家同时学一个品种、一个题材,集中几种绣法和针法。

二是面料、丝线、针和相应的工具各家自备。

绣成品由大家一起评定等级后,可以放在浮梁的绸布店寄卖,也可以由糜家收购后销售。

三是「斗绣」活动的开销,三成由糜家支付,三成由各家自愿捐助,其余的从每个人寄卖的绣品中按人头平均抽成。

“斗绣。”活动的收支情况由明、糜两家统管,定期向大家报告,允许随时查询。

四是多人共同完成的大型作品,原材料由糜家出,成品进行竞拍。

「斗绣」班的人家和外人均可竞价,价高者得。所得银两除去原材料成本外,其余用作「斗绣」班开支。

糜海仓和其他几家的掌柜刚看到这个规则的时候,多少觉得有些好笑。

但是,运行了一年多后,它的效用和管理、激励作用,真让这些号称商场老手的男人们刮目相看。

这些大户人家的媳妇姑娘们,玩的时候很会玩,但真学起东西来也是十分认真的。

苏绣,又称丝绣,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是太湖周边的传统工艺,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因其绣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很受欢迎,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看大家都是自己人,而且热情很高,纪氏决定从最基本的技法、针法教起,她的目标是在皖南形成一个新的苏绣中心。

毕竟她们是一批想绣、爱绣又有时间、有精力、有本钱,个个都极聪明的大家闺秀。

纪氏从小在家就受到了严格的苏绣训练。嫁到明家后,婆婆又是个刺绣行家,对她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

纪氏对这些媳妇、小姐们讲:“苏绣有「以针作画」之称,我们绣出来的作品要想成为佳作,应该有「笔墨韵味淋漓尽致」之感,要特别讲究针法和技法。”

她先逐一教授了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施针、接针、滚针、切针、编针、乱针、松针、桂花针、挑花针、水纹针、擞和针、鸡毛针,辫子股、平金、盘金、打子、结子、拉梭子、拉尾子、绒绣、网绣、戳纱、格锦、打点、扣绣等基本针法和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辅助针法。

还在刺绣不同题材中穿插了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的变体绣针法。

这些针法和技法是要通过一个个绣品来练习的,也是要通过一件件作品来检验的。纪氏准备从最简单也最实用的荷包香囊来练习,来检验。

她出了一个很好的游戏一样的主意。

纪氏提出,每人绣一个香囊,色彩、用料、图案和式样都自己定,绣好之后由大家一起按用料、绣工和美感评选排队。

谁的绣品排在前面,就由谁把所有的香囊都拿回去让自己的丈夫或父亲挑选,最后再按被选中的先后排序,评选最受欢迎的绣女。也就是说,谁绣得好,谁的丈夫或父亲就有优先选择权。

选择前是不能让自家人知道哪一件是自己的作品的,而谁的作品先被选走,说明谁的绣品更有市场潜力。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