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半香(100)
她笑,当年寄往德国的信又重新出现在她眼前,原来她收到的那封来信,出自松月泊之手,她总遗憾两人没有过书信往来,但是这一刻,一切释然。
她将书信放回去,继续整理房间。她准备很久以后再偷偷告诉他,那时他一定会很惊讶。
可是南栀小姐,月泊他早就知道啦。
第59章 除夕 生生不息
腊月二十九, 张泊如先生带着事先写好的春联,提着浆糊来到东校区。
他在大门外将对联贴好,驻足欣赏片刻后满意地颔首。又不知从哪找出一块抹布, 将校训上的尘土都擦拭干净。
门外偶尔经过马车与牛车,大概是赶回家过年的人。
他将抹布放好,又站在这里看了一会儿, 一位老人路过, 站在门口朝里看。
张泊如先生下意识回头, 看到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这位老人衣衫褴褛, 满面尘土,手里提着一个红布包, 眼神清澈明亮, 所有的艰辛苦难都没有装到他的眼睛里。
张泊如笑着打招呼:“回家过年?”
“欸!回家过年!”
“您手里拿的是什么?”
“新衣裳!”
张泊如笑。
老人又补充道:“刚刚上街去给我孙女买的, 裁缝还给我包了一块红布哩!”
他晃一晃手里的红布包,指着他身后的牌子问他:“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张泊如微微侧了下身子,让他能看得更清楚,然后笑意吟吟, 大声回答他:“笃行不倦,生生不息!”
有个路过的外国记者正好用照片记录下这一幕。这是新与旧的相逢, 是雅与俗的汇合。老人或许从不曾离开过庐阳,也或许从未拿起过书本, 他面朝黄土背朝天, 延续着古老民族一贯的传统, 温厚地承受时代给予他的一切, 无论是喜悦或是风霜。
他对面的先生文质彬彬,学识渊博,贯通中西, 在历史的这一刻,他们一起望着那块木板,念出最后那四个字——
生生不息。
·
南栀与松月泊也贴好了对联,凌山岱,宋子儒与江止善一大早就赶了过来,帮着搅浆糊,挂灯笼,放爆竹……
江止善手里还拿着信封,他交到南栀手上,笑着道:“小南栀,快拆开看!”
南栀依言拆开,江教授凝住呼吸观察她的神情。
南栀拿出里面的纸条,放在眼前细看,忽而笑开。
期待的一幕如约而至,江止善笑不可抑。
信封里面是南栀的成绩条,每一科成绩都不负她的努力。
南栀道:“谢谢江教授!”
江止善晃晃头:“谢我做什么,该谢自己才对!”
南栀笑着点头。
她上楼,从布包里拿出笔记本,上面记载着她每一次的成绩。
从最初的倒数到中等,再倒数,然后慢慢进步,最终名列前茅。
她将纸条夹在笔记本里面,轻声对自己说:“谢谢。”
凌山岱在楼下喊她:“南栀,下来包饺子啦!”
“好,马上来!”
这一屋子人来自天南海北,各自有各自的习俗,若他们聚在一起,那便会分外热闹,美食也多种多样。
有北方的饺子南方的汤圆,有安南的红薯团子还有宋子儒家乡的桂花糕。
每一个人都在准备年夜饭,厨房里已经没有南栀的容身之所,她只好走出去,将大厅装点得雅致灿烂。
宋子儒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盏花灯,南栀将它挂在枯木枝上,花灯亮起的瞬间,这就是新年。
厨房里闹闹腾腾,凌山岱与江止善在和面,宋子儒与松月泊在灶台前忙碌。他们说说笑笑,偶尔还要开几句玩笑。
最后,他们请南栀准备烧了一条鱼,过年,怎么少得了鱼。
饭菜依次上桌,大家都围着桌子坐好,江止善寻出纸与笔,对他们说:“来,把新年愿望写上!”
宋子儒疑惑道:“这是哪里的习俗?”
“江止善自创!”
哄笑,但他们当真将新年愿望认真地写在纸上。
宋子儒道:“等下就挂在门前那棵柿子树上,柿子柿子,事事如意。”
“行,这寓意真好!”
宋子儒从桌子底下拿出桂花米酒:“来来来,喝米酒!庆新年!”
他们站起来,酒杯碰撞在一起,这天南海北的游子心此刻安定,此心安处是吾乡*,便把庐阳当故乡。
饭菜吃罢,他们出去挂纸条。
枝丫太高,南栀够不着,松月泊搬来一个凳子,叫她踩上去,而他在树下扶着她。
南栀挂好了自己的纸条,松月泊便把自己的纸条递给她。挂上树的瞬间,她清楚地看到,松月泊所写的每一个愿望,都与她有关。
她微笑,看着头顶灿烂的灯火。
凌山岱伸长脖子看对面的舞狮表演,江止善站在台阶前陪孩童玩耍,宋子儒站在树下吹竹笛,原来竹笛也可以这样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