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奉天九里(543)

作者:奉小满 阅读记录

在这样的行军过了两天后,眼前的山势渐渐开朗起来,他们又费力地下了山,终于,他们发现前边有大片密集的房屋建筑,其中一名士兵惊呼:潼关!奉九对照着地图,振臂一呼:“孩子们,嬷嬷!我们到达潼关了!”

两名士兵又像当初帮助他们的中条山山民一样,向他们敬礼,随后离去向包上校复命。

奉九望着他们疲惫又坚忍的背影,这些天积聚于心的沸腾情绪达到了顶点,这种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中国是什么,中国就是这些默默无闻却又勇于奉献的同胞。只要有他们在,中国就在。

潼关就在黄河拐弯处,距离西安还有一百多公里。

河边有一排平房,里面有驻军,有铁路工作人员。他们好说歹说,才被允许再次扒上了运煤的火车,一百多人在狭小的货车车厢里紧紧地挤成一团,个个默不作声,孩子们再也没了头一次坐火车时的兴奋劲儿,待又转乘几次短途客车,过了五六天,这才终于抵达了西安城墙根儿脚下。

等他们发现怎么也敲不开到处城门紧闭的西安城时,每个人都木无表情——这一路上太多不顺,加上越来越严重的营养不良和体力的严重透支,这一行人已经麻木得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了。

奉九让孩子们和嬷嬷、老杨呆在城门口,自己则和秋声绕着城墙走了一圈儿,等到终于遇上巡逻的士兵告诉他们,为了防范奸细,守军是不可能给他们开城门了,还是快去一百多公里外的扶风,那里有江夫人创办的一所孤儿院,肯定可以接收这么多孩子。

……还有一百多公里啊。她们义无反顾地带着孩子又上路了。

她们一路上察看着路牌,照顾着孩子们的饮食,沿途乞讨吃食,给孩子们破烂成条的裤腿儿修修剪剪,能搭段军车就再搭车,就这么着,又是七天过去了,这一天,她们正慢慢走着,奉九忽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一座几十米高的佛塔,她快速地数了一下,十三层、八棱,这不就是扶风那座著名的千年宝塔——据说有佛祖真身舍利的法门寺宝塔么?也就是说,她们抵达了扶风?

她马上告诉了嬷嬷,又转头看看身上背了两个娃娃的秋声——秋声实在舍不得奉九,于是从前天开始把她身上的小娃娃背到自己身上了,奉九没有推辞,她有预感,自己快不行了——嬷嬷一外国人哪懂得这个,一听立刻高兴地喊起来,“孩子们,再快点儿,我们到了!”

等到她们终于到达一座外面挂着块牌匾,上面白底黑字写着“扶风灾童教养院”的一排平房建筑时,突然从里面呼啦啦跑出一大群人,有男有女有中国人有外国人,还有的举着照相机,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这支疲乏不堪奇形怪状的队伍。

奉九知道,她们安全抵达了。她呆呆地转过头,喃喃地问:“嬷嬷,孩子们,一百个,都在么?”

艾伟德原本虚弱的声音忽然变得有些尖利亢奋,“我清点一下,别急。一,二,三……一百。哈,一个也不少,奉九!一百个孩子,一个也没少!”

在总计经过了一千多公里,翻过中条山和崤山这两座大山,行程长达一个月后,这一百个孤儿,被她们安全地带出了日据区,一个也没少,一个,也不能少。

奉九咧开干裂起皮的嘴巴,虚弱地冲着艾伟德笑了一下,这时似乎有白光一闪,好像有人在拍照,但她已顾不得了,只听到艾嬷嬷大喊着:“奉九!哦不奉九——”好像还有秋声喊着“姑娘!”,接着在一大片的惊呼声中,继三年前在美国昏厥那次后,奉九再一次直挺挺地倒下。

世界变得安静,混沌,就好像鸿蒙始劈,天地之初,她好像终于能从这具疲累到极点的肉身的桎梏中挣脱出来,只剩下魂灵,分外轻盈,漂浮在空中,不管不顾,只想沉睡。

接下来的时间已没有任何意义,什么都是浑浑噩噩的,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有清明的瞬间,也是稍纵即逝。

偶尔地,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说着什么“病情危殆”,什么“肺炎,伤寒,心衰力竭,营养不良……太棘手了。”

不知从哪天起,她开始听到有人喊“副座”,有人喊“宁将军”,有人哀求着“三少”,更有人咬牙切齿地吼着“瑞卿,你别这样!”,她辨别出了很多人的声音:有江夫人,有江委座特聘军事顾问端纳先生,有刘丙岸,有支长胜,有包不屈,有薇薇,居然还有,大姐?!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种声音,亲切又悲痛,是她最想听到的——听了就想笑,笑了又想哭的,那是谁?她挣扎了一下,还是算了,管不了,不管了。她只想着睡下去,一直睡下去,这一路上,她其实怕得要死,焦虑到要发疯,脑子已经不清楚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