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与鹦鹉(3)
重新回到我们的两组问题,我们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两组问题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一个终极的迷惘。因为现实中,这两组原本应当同向的问题正在反向而行,我们想成为的人,想要的生活,和现实生活拉开了巨大的鸿沟。我们想成为家人的依靠,却无法陪在他们的身旁;我们想给爱人美好的生活,却无法平衡爱情和面包,生活和工作;我们想给生活一个拥抱,却挨了生活一个巴掌。
好。
让我们在自己心中回答这两组问题,第一组,不考虑你的生活现状,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第二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正在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如果这两组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那么证明你的生活很快乐和满足,你懂得享受生活,请一直保持这样的生活态度。如果这两组问题的答案是不一致的,那么证明你的生活存在迷惘,这也正是你感到生活乏味而忙碌的原因。
如果你愿意尝试去消除这一迷惘,请从计划开始。我并不建议所有人在一开始都有一个清晰而远大的目标,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目标会随时面临倒塌的可能。并且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幸运,从一开始就找对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正如梭罗所说,生活是一场由我们主导的试验,我们需要承受上千次的尝试。不应该轻易设限,太过具体的规划反而可能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当我们对自己向往的生活拥有了一定描述后,我们可以开始规划年度的计划。当然,大多数人都有年度计划,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无法实现年度计划。原因是没有驱动和支撑年度计划实施的,更为详细的安排,比如每日时间表,每月评估,季度监控等。如果你能按照年度计划,把所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分配到三百六十五天的每一天,你就会开始发现,二十四小时不够用了,你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去关心别人的事情,因为别人的生活而失落或者忧心忡忡,因为网络中一点点新奇的事情而兴奋一整天。你的每一天都在关注和提升自己。当你实现了年度计划的所有目标时,你会发现,这样的成就感将激发你提出另一个更为远大的计划,以指导你下一年的生活。年复一年,当你与你向往的生活越来越接近时,你关心的范围会逐渐缩小,你的兴趣会越来越集中,你的目标会越来越清晰。当我们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渐缩短的同时,由他们之间差距所造成的迷惘也会慢慢消失。生活的重心也将重新回到我们自己本身。
假如你无法回答这两组问题,那么你还有两种方法,第一,尝试借鉴他人的年度计划,并加以改动成为自己的年度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你同样可以修改计划,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等到第二年时,对于这两组问题,你或许会有了自己肯定的答案。迷惘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迟迟没有改变他的欲望和计划。第二,独自出门旅行,在这个过程中,给自己一段时间,寻找你想成为的人,寻找你想要的生活,然后再开始你的年度计划。
迷惘期虽然结束,但是大部分人依旧不快乐。因此,我们进入了第二个问题,人为什么不快乐?用三个词语可以简单概括,desire——欲望,contrast——反差,the sense of belonging——归属感。
梭罗认为有三样东西在人类社会中占有绝对的地位。food——食物,clothing——衣服,shelter——房屋。
食物,包括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食,色,性也。吃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强调的不是生物原理,也不是食物的发展史,而是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对于吃的欲望,这是控制欲望的基础。印度的甘地曾说过,想控制自己的欲望,要从口欲开始。网络上流行的毒鸡汤也告诉我们,如果连体重都控制不了,如何控制自己的人生。吃,是人类的基本欲望。想要控制欲望,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那么,人为什么要控制欲望?首先,什么是欲望。欲望,即你想得到的,无分大小,同样也是无穷无尽的。人在不同的阶段,随着自身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欲望。也有些欲望是从生到死,如影随形的,这便是我们的生理欲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曾把欲望分为五个等级,生理欲望正是处在最低的一层。欲望的无穷性,是人们感到不快乐的根源。一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便会产生沮丧、伤心、痛苦,难过等一系列情绪。这些情绪一方面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一方面也会摧毁人的心理防线。因此,合理控制欲望是调节情绪的重要部分。当个体的欲望产生损害他人的影响时,控制它更为重要。控制欲望,并不代表没有欲望,对他人无害的良**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人的前行。但是,当欲望影响到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时,它不再仅仅是欲望,而是宰割社会和生命的利刃。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意味着对生活的满足,对生命的释然——若不是我的,便不奢求。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抛弃对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是勇敢去争取,一旦无法得到,便不再执着。道家言“顺其自然”也是这样的道理,佛家讲“应无所住”同样蕴含如此的意义。不去努力,你怎知此物此事非此情非你所有;既然已知此物此事非此情非你所有,又何必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