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胡善祥(55)

开玩笑,科举程序严苛,不容的半点差池。永乐七年那次殿试,永乐帝忙于北伐,曾经要监国的太子代为主持殿试,太子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以食物慰藉自己,胖了十几斤,以为父皇怀疑他有取代之心,群臣们也都上书说万万不可,永乐帝方收回成命,最后等了两年才考。

取状元、榜眼、探花这种大事朱瞻基作为皇太孙就更不敢了!会被文官骂死的!

朱瞻基念完了,躺在罗汉床上的永乐帝习惯性的伸手撩胡须,摸了个空,这才记起昨天把留了八年的胡须割断了,留在长陵地宫里陪着仁孝皇后。

永乐帝坐起来,说道:“感觉差不多,说来说去都是那些车轱辘话,朕都快听得睡着了。这样,就点会试第二名的陈循为状元。他本来是会试第一名,因主考官也是江西泰和人,同乡避嫌,所以委屈他排第二。他是江西乡试第一名解元,应该连中两元的,因同乡避嫌的原因失去了,那就殿试第一,就让他当个状元吧,真正的人才不应该被规矩埋没。”

朱瞻基翻出陈循的试卷,永乐帝朱笔御题“状元”二字。

永乐帝又吩咐道:“朕殿试的时候看到一个小白脸,长得挺俊,年轻的很,连胡子都没长出来,他适合当探花郎,叫什么来着?”

朱瞻基翻看花名册,找到了年纪最小的进士,“叫陈景著,比孙儿还小几个月,不到十八岁,尚未婚配,看来是个天才。”

“对对对,就是他,他的相貌配得上探花。”永乐帝又撩胡须,又摸了个空,叹道:“可惜朕的公主都出嫁了,这种斯文俊秀还尚未婚配的探花郎还挺适合当驸马。”

状元探花都选定了,还缺第二名榜眼,永乐帝一扫花名册,手指落在一个名字上,”李贞?朕的一个姑父也叫李贞,是个大好人呐。”

朱瞻基熟背家谱,说道:“可是曹国大长公主的驸马、陇西王李贞。”

永乐帝点头说道:“当年皇考(死去父亲的尊称,指洪武帝)在凤阳的时候闹饥荒,李贞是皇考的二姐夫,他自家粮食也不够吃,还把皇考接到家里养活,养育之恩,你皇考记了一辈子啊。”

“可惜,家门不幸——”永乐帝目光蓦地变冷,“李贞生了个混账孙子李景隆,当年靖难之征,朕带兵出征。李景隆这个龟孙乘着北平城防守空虚,带十万大军攻城。朕的皇后披甲上阵,亲自带兵守城,艰苦作战,终于撑到了朕回来救援,但是朕的皇后受了重伤,熬到永乐五年去世了。”

只要提到仁孝徐皇后,永乐帝就会陷于悲伤,“朕登基之后,夺了李景隆的爵位,将他软禁,他还绝食一心求死……呵呵,朕的皇后临终时那么疼,朕怎么可能让他轻易死去!”

“马云!”永乐帝把内官监太监叫来,“李景隆近况如何?”

内官监是大明永乐朝的宦官衙门里权力最大的机构,掌印太监郑和地位最高,但是郑和常年不是带着大明船队下西洋就是搞下西洋的筹备工作,地位第二的秉笔太监马云长期伴驾在永乐帝的身边。

马云说道:“根据锦衣卫传来南边的最新密报,罪人李景隆身体并不大碍,绝食了就强灌,不会饿着他,但是李景隆有时候神经有些问题,会发疯。”

长年累月的折磨,还不让死,不疯才怪。

伤妻之仇,悲伤的鳏夫永乐帝说道:“好好给他治疯病,得让他清醒的感受到痛苦。”

马云立刻去传皇帝口谕。

永乐帝把李贞的试卷挑出来,写了个“榜眼”,“孙子混账,姑父李贞确实是个好人,没有他,皇考饿死,那里会有我们呢?这人名字不错,沾了姑父的光,就让他当第二名榜眼。”

永乐帝虽是为仁孝皇后复仇,但是朱瞻基目睹这一切,尤其是李景隆的下场,心中警铃大作:夺嫡之战,就是你死我活!胜者为皇,败者比坠地狱还要痛苦!

我绝对不能输!如果输了,我连想死都死不成!

以前朱瞻基以为乖乖听皇爷爷的话、当一个“好圣孙”,有皇爷爷保护,他的储君之位就稳当了,可是现在,他清醒的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武力,皇爷爷去了,汉王起兵,振臂一呼,军界响应,纷纷倒戈,他将会是建文帝的下场。

“皇爷爷。”朱瞻基学着好弟弟朱瞻壑的样子撒娇,“幼军已经初具规模,孙儿今天去看擂台选拔了,感觉到了大明军队的参差,什么样的人都有,人心都是散的,队伍不好带啊。”

“孙儿觉得要多了解他们,想扮作一员幼军小卒,和他们同吃同睡同操练,摸清楚里头那些人是可造之才,学会如何管控他们。每年五月端午之后,皇爷爷都要举行射柳仪式,演练军队。那时候幼军正式成立,孙儿会带着亲手调/教的幼军,接受皇爷爷的检阅,可好?”

暮兰舟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