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镜(破案)(127)
正当几个人为定罪量刑争得不可开交,衙役急匆匆跑进来,递来一封天下兵马大元帅百里加急的信。崔纯打开来,信上写的是:
兵部侍郎吴敬之死有疑,须一人回来帮手。
谁回京,决定权在崔纯手上。
大厅里原本喧嚣的气氛变得凝重。几个年轻官员都是崔纯心腹,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等待服从上官的决定。他们都不是不怕苦不怕累的有为青年,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良久,崔纯开口:“通渠二州该抓的都抓了,该审的也基本都审过,剩下的就是交叉对比他们的供词。案牍的事我在行,我留下来吧。老黑呀,你回去助殷帅。”
本来就缺人手,走一个,留下来的人会更辛苦。
黑你个头,余启江心里腹诽,但他郑重应诺,几日后,大理寺少卿单骑快马抵京。
通州和渠州已经被崔纯掀了个底朝天,谁也没想到那个胖乎乎的,看上去和蔼可亲,接风宴上面对满桌好菜只会一个劲招呼大家“吃吃吃”的崔纯,竟这么雷厉风行。画舫案延伸出来的行贿等案还没最终定案,没定,某些官员就还有机会。余启江清楚,冯标在通渠二州外、乃至京城仍有势力,这些人蠢蠢欲动,试图推翻他们的努力。
*
我得尽快完成京城的事,好赶回去协助崔大人——傍晚时,余启江因太过疲倦,走了会儿神。
他打个哆嗦——冰库太冷了,但这使他能更加集中精力验尸。
第52章 兵改案(8) 雀心设计图纸,是图拓做……
原来, 今天余启江刚刚回大理寺,连衣服都没换,马不停蹄点了衙役往吴家赶去。由于殷莫愁早已派人在大理寺等着, 去吴家的路上讲了来龙去脉, 事无巨细, 也包括吴夫人去六部街闹的事。余启江听罢,便判断对吴夫人只能来硬的。
余启江当捕快出身, 勤奋好学,不仅会抓人,年轻时还拜老仵作当师傅。据说解剖的“手艺”丝毫不逊色于经验最老道的屠夫。他人长得黑, 又屡破奇案, 皇帝曾说他是黑判官, 意喻铁面无私,这对搞刑事的官员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褒奖。从此“黑判官”这个外号也就悄然流传开。
大理寺的年轻官员难得观摩黑判官亲自验尸,狭小的空间围满了人,大家兴奋搓着苍蝇手,七嘴八舌。
“还好咱去得快, 听说明日就要火化。”
“这一通折腾没白费, 好歹把吴敬遗体抢来。”
“那吴夫人够狠的,看我这手臂, 都给抓伤了。”
“啧, 怎么还拿出来显摆, 要余大人给你验验伤?”
“咱余大人只验尸。”
被抓伤的年轻官员:“滚滚滚。”
余启江手里边忙边说:“死亡地点可以确定在是原石料厂——鞋底有石渣, 衣物被石渣刮破的边缘呈不规则, 头部除了致命伤,其余伤口血迹由中心向外渗透式扩散,明显是被碎石摩擦出来的。你们来看看。”
他有意传授经验, 年轻官员们纷纷凑上。
“这里,说明吴敬摔了个大跟头——右脚大拇指淤青,应是绊倒所致。膝盖和手掌心均剧烈磨破,典型的摔倒时本能驱使下用手脚想支撑身体的反应。但摔的位置不妙,天气也不妙,导致他自救失败。”
说完,招招手,有官员提着油灯过来,随余启江走动,将吴敬从头检查到脚。围观的年轻官员们纷纷也跟着转动。
“全身除了头部,没有其他明显的深度伤。无中毒迹象。死时应是神志清醒,无打斗、反抗——至少从尸检看是这么回事。”
余启江站定,抬头环顾,问道:“好了。你们怎么看?”
年轻官员们纷纷议论起来。
这时有人提出:“有没有可能是背后被人推倒?”
立马有人提出质疑:“但背后并无死前伤。”
那人也反驳:“只是推一下,不至于造成淤痕吧。”
余启江摆摆手,道:“如果是从背后推人,那么凶手的视野是被死者挡住的,他又如何能知道死者摔倒的地方有一块正好可以致死的尖石。”
这未免也太神机妙算。
“所以死者是自己摔的咯?”又有官员加入讨论,“就是有点凑巧,怎么讲,太连贯了。”
“天黑导致看不清路,暴雨导致路面湿滑,一脚绊倒,最致命的是头磕在尖利的石头,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可谓死得一气呵成了!”
一个贫嘴的年轻官员说,这话虽不合时宜,却又不能否认形容很到位:“吴侍郎真的是,又不是第一次经过石厂,是天天回家的路,哪里石子多,哪里上坡下坡,自己心里还没点谱吗。”
那个贫嘴的年轻官员又说:“造了什么孽,把头骨都摔裂了。哎呀如果是向后倒还好,屁股还能稍作支撑,最多摔断尾椎骨,不至于这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