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长河西去+番外(114)

作者:月七归 阅读记录

大江奶奶的话最管用。

可老人听在心里,却不敢照实做,她已不能动弹,吃喝拉撒全靠别人,每天饭吃的少,水喝的少,就为了给别人减少麻烦。

邻居劝她多晒太阳,晒太阳对恢复好,她就一天到晚坐在门口,从太阳升起一直坐到日落,自己用仅能动弹的那只手,朝另一半身子捶捶捏捏。

就是有时会说:“四妮怎么不来?”

几个儿媳不管谁在跟前,都会说:“她忙,假请不下来,托人捎了信,说过阵子就回来,她也着急,拖家带口的都是活,我们就别给她添麻烦了,有我们几个在,用不着他姑。”

反正话说了,老人不回应,也不说什么,隔三差五仍旧会念叨:“四妮、四妮。”

那夜打雷,长琴让文星守着奶奶,自己跟着叔婶去地里抢捡芋头片,其他地方都捡了,只剩下这一小块地,如果下雨淋湿,又得晒上很久不说还会发霉,卖不上好价钱。

便趁着雨还没下下来,赶快捡回家,一片地,捡到一半的时候,雨哗啦啦下了。

老五照灯,沈绪言用推车冒雨往家推,老六和嫂子们还有长琴不停地捡。

等忙活完这些活,人已淋透。

睡时,半夜12点多,看着躺在炕上已入梦乡的长琴,老人心里百般不是滋味。

西屋放草的屋,长琴一直不敢进,每次迫不得已走进,她总会瞥向其他地方,不敢看那口棺材。

一家人忙完秋收,寻找沈现平的事,再次继续。

沈绪言有大队部工作在身,出不了北庄,就让老六老五回黄城工作。

文星姐弟也不能离人,他和沈绪安留在家中,一方面照顾着母亲,一方面打听爹的下落。

今年春节,一家人围在一块儿过的,家里热热闹闹,没少了笑声。兄弟几个合伙买来不少鞭炮,带着孩子在家门口放了个高兴。

过了春节,正月十五那夜,长琴一个人把家里各屋门角点了灯,红红的蜡烛分外喜庆,照耀出暖暖的光。

她对着摇曳的烛光祈愿:“希望奶奶快快好起来,希望爷爷能尽快找到,一家人像以前一样安安稳稳。”

前天,立了春的天儿,下了场小雪,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白雪就像棉花一朵朵盛开在淳朴的小村里。

红烛映着雪,雪趴在那,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望着灯。

1983年初冬。

老人神智已不清晰,常把二儿媳认成六儿媳,再把来看她的左邻右舍认成家中亲人。

有时,一个人对着屋顶说话,对家里人说:“我看见四妮了,她上哪了也不来看我?你大娘和大爷来了,绪礼来了……”

左大堂赶着时间,来见了老人最后一面,来时,还带了另外一个人。

是亲戚给仨孩子找的后娘,他本不想带她来北庄,毕竟,还没成婚,也算不得一家人。

可他想了想,还是把她带来了,这当中,也是因为那女人对他说了一些话,最重要的是,她的容貌和沈丽有几分相似。

大堂早就听说,老人一直念叨丽丽,至今不知真相,如今神智不清,刚好借着这个时间来看望她。

对着沈家兄弟,左大堂带她和沈家人见了面,也立了话,她帮忙照顾孩子,为了沈丽,三年后再婚,让哥嫂看看满不满意?如果哥嫂说一句不愿,他们俩立马分开。

这是左家的事,沈家管不着,但左大堂能这般诚心上门,沈绪言也很感动,孩子得有人照顾,大堂也不可能就这么打光棍,能有一个人愿意是好事儿。

左大堂去炕头见了老人,女人原本在

今年的冬特别冷,才刚十月,大家伙儿已经穿上了棉袄棉裤。

没事,窝在家抱炉子,偶尔天好,出来晒晒太阳。

长琴娘来看望老人,走时,长琴送出去,准备了好久的那声“娘”终于喊出去。

长琴娘就差把头点成串,回去哭了整整一天。

大江参军入伍,这两天启程。

文星姐弟去了黄城上学,沈绪安也跟着在那工作,正好可以时常见到两个孩子。

沈绪言的儿女和长琴一样,早早辍学在家,如今,左右邻居已开始帮忙寻摸婆家媳妇。

只是沈绪言夫妇一直不同意,他们俩心里有数,长琴作为家中长字辈大姐,她不出嫁,下面的妹妹弟弟,一个也不能结婚!

老人常提起那户人家,而且,有次田秀娥说是来了亲戚,两个妇人一个男孩,谁都知道,那个男孩就是给长琴认的亲事,

这次来,是男孩的娘主动提起,要来看看闺女长的啥样。

长琴原本不知,但婶和奶奶有意无意让她跟男孩走在一块,出去走走时,长琴明白了一切。

小时就有的长河,清澈依旧,河上群鸭叫声嘎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