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醉(91)
冯楚英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的确如此,但参与了这些开发的并不只是商户,还有本地的俚人和冯家。俚人勤劳,只是耕种不得其法,加上山中环境恶劣,猛兽丛生,日子一直过得不好,但若是干些简单的力气活,他们是最好用的廉价劳动力。”
她又指了指脚底下铺得平平整整的山石路:“但光凭人力,效率会非常低,咱们也不能效仿前朝皇帝,开个运河能用人命往里填,说到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罢了。”
此刻脚下的路又拐过了一个大弯儿,柳暗花明,眼前豁然开阔起来。
刚才就隐隐约约能够听见的“哐哐”声没了遮掩,直接灌入耳中。
那是一处视野开阔的采石场,数十台巨大的木制器械,造型古怪,身上安装着各种铁器,砸石、搬运,一气呵成,只靠两人和一头——
一声清越的叫声响起,宋凌吓了一跳,这才发现给这些古怪器械提供动力的是一头年轻的象。
大象脾气温和,力大无穷,那小山似得器械凿完石头,工人挑选合适大小的,两人一边,将石头固定好,一人扶着一人绕去器械后方,后方有个小小的方向轮,上面缠着衬着钢索的绳子,钢索经过器械上复杂的几道结构,上千斤的重量,经过层层布置之后,最后变成一个人就能通过方向轮操控。
等装完一车,一人吆喝一声,那象便甩甩鼻子,缓缓迈开步伐往前走。
“这个东西,哥哥给它取名叫做扶摇,它是根据墨家典籍中的几种攻城器械,经过杂糅改造而来,哥哥又听说十万大山里有的部族有豢养大象的习惯,于是便将其等比放大、加固,使其足够承载更大的拉力。”
冯楚英说起小王爷的时候不自觉笑起来。
“哥哥在容城养了数百名工匠,其中有一大半是墨家弟子,另外一些是前几年从江湖各处搜罗来的机关高手,从前乱世,这些人的手艺最大的用处就是造杀人的工具,有许多人不愿意做这些事,但荒年靠手艺很难活得下去,哥哥便四处打听,将他们举家搬迁到容城,好吃好喝供养着,又搜罗古籍,命他们钻研改进,这些人都非常优秀,往往只要把想要的功能说个大概,他们就能摸索着做出实物,”
宋凌忍不住感叹道:“朝廷南迁二十年,西京道几乎沦为辽人的牧场,失去庇护的,不止是中原的百姓,更是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积累。”
宋凌的太姥爷虽然是个老兵痞,但却有些附庸风雅,喜欢搜罗古籍,尤其是那些早已失传的食谱,当年朝廷南迁,兵荒马乱的,但凡有点家资的都担心沦为辽人过冬的口粮,二十年前举家迁到江南的百姓有数百万之巨。
这些百姓之中不乏名门之后,甚至还有孔圣人弟子的后人,乱世之中,人命尚且难以保全,又哪里顾得上那些祖先传承下来的珍贵古籍。
宋凌记得自己十一二岁的时候,混迹军营里,和年纪相仿的新兵们处得甚好,偶尔休沐,还会去同袍家做客,有那么一回,同袍家是开小饭庄的,几个半大的小子在店里疯玩,不知怎么把桌子弄翻了,宋凌发现那桌子底下的地砖缺了一块,桌子站不稳,店家便拿了本旧书垫在桌角,捡起来一看,破破烂烂的,封面上几个字却不似凡品。
他心想太姥爷喜欢古籍,这东西看起来年份不小了,不如讨要回去给太姥爷看看,哪知道拿回去太姥爷一看,差点没落下泪来。
那是一本失传已久的《纵横家书》,是春秋时期纵横家的典籍,从前他只听说过,却从未见过,哪想到如今却被人用来垫了桌角。
宋凌后来特意去问了一回,才知道那店家也是从汴京逃难到江南,家中略有资产,逃难路上遇到一户人家儿媳刚刚生产,瘦得皮包骨头没有奶水,孩子饿得直哭,瘦弱得跟小猫似的光张嘴却发不出声音,他们于心不忍,便把自己的口粮和银两分给了对方一些,对方一家子感激涕零,连连磕头,最后年迈的家主把这本书送给了他们。
他们只是普通商户,连字儿都不识得几个,哪里知道这本书的珍贵之处,但毕竟是人家一番心意,便收着了,几年之后几乎忘了那书是哪里来的,随手便用来垫了桌角。
战乱二十年,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多少沧海遗珠,多少明珠蒙尘。
冯楚英也叹了口气:“哥哥很早就开始派人专门搜罗古籍,靖海王府后院有间屋子,里头都是这些东西,这些东西找起来不容易,但买回来却便宜得很,有时候甚至都不用钱,给两个包子就能换回一沓。
哥哥不喜欢那些讲为君为臣之类的大道理的书,独独偏爱墨家,他说岭南这天高皇帝远的,君君臣臣都指望不上,还不如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