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201)
就算朝廷发现了大量的金银矿,开采个几百年,容易开采的也应该要被开采完了,而且就算容易开采,负担全国那么多地方的费用,用来解决问题,那也只是杯水车薪。
铸造钱币、少发宝钞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祁元询真正想做的还是──增加赋税。
他这种做法,放出去肯定是要被讨伐为无道昏君的。
但是祁元询想收的不是农业税而是商业税。
太&祖高皇帝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所以非常体谅百姓,大周在田税等赋税方面定的比率是非常低的,再加上有前朝相对比,更显得大周天子爱民如子。
而和祁元询记忆中对应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大周的异界同位体的历代皇帝,基本上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政,没有几个会去加税的,以至于赋税变得越来越低。
当然了,田税本来就收不上多少钱,减免农民赋税也能减少流民,名利双收双收,是件好事儿,祁元询一点意见都没有。
但是商业税也定的那么低,那就不太美妙了。
祁元询前世记忆里的那个朝代,最后的崩溃就是因为没钱。
不算后续意外的话,除了各种天灾,最直接的人祸来源于一场为了省钱而进行的裁员。
而后代皇帝的没钱,追根究底还是朝廷对文人在税务方面有许多优待,使得隐户、连田愈发增多,朝廷本身收取的税收又太少。
就拿大周现在举例,农业税已经很低了,按理来说,其他的税收更应该从商业税那里找补回来。
可是大周开国的时候,连铜钱都很少铸,只能发行宝钞,所以在商业税方面,为了鼓励社会生产,保证大周市面上的金钱流通,以及百姓的生产生活,商业税定的也不高。
商业是非常赚钱的。
赵宋年年给其他国家岁贡,却依旧繁华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其商业之繁华以及与朝廷的商业税收功不可没。
赵宋的商业业务流通到了海外,而承袭前朝的基础,大周本身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交流也非常便捷。
为什么大周不像赵宋那么有钱?
说到底还是朝廷的税收的低了。
如果说收农业税还要担心群臣进言的话,那么收商业税,这个时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担忧了。
宣武朝的强力反贪,以及乾圣朝天子偏重于勋贵武臣,大周现在的朝臣还没有和各地的大商人结成一道道的网,商人在朝廷中还没有代言人。
商业税要多收,但是呢,又不能太打击商人的活动积极性,赚还是要让他们赚的,这个度就得把控好。
于是,这又回到了钱币问题上,宝钞在商业流通方面是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的,祁元询想要发行钱币、减发宝钞,保持宝钞的购买力,同时再开通宝钞与钱币的兑换。
那么在宝钞之外,银作为贵金属,祁元询想着是否也试行一下制成钱币呢?
只不过,银制钱币,是用他的年号呢,还是用他的写意人像呢?又或者,直接用大周国号?
唉,这可真是令人烦恼呀!
第92章 制钱
文华殿中御案上, 足足摆有三盘的钱币,皆为朝廷欲发行的金、银、铜制钱样币。
相比于此前未有的金银币,自然是铜钱的制钱最规范, 金银制钱则分别定了几种样板请新帝示下。
相比于纯粹用作赏人的金、银瓜子等, 还是直接做成钱币更适合金银流通。
宝钞的使用在未来资金储备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开口子,但是在现在, 实在是不宜再发行过多宝钞了。
出于人身安全的需要, 祁元询还是没有命人在钱币上铸上他的模样,而是加以文字以及从铜钱制作中引申出来的工艺, 以作朝廷制钱的防伪标志。
金、银币的推行是试行, 而朝廷在这方面的准备, 除了模具以外,自然也要用一定量的金、银来做原材料。
国库出了钱,专供天子的内库也出了一部分的金银。
只不过祁元询可不想让内库、国库不加区分, 导致子孙后代从国库中随意支取钱财, 或者大臣们哭穷, 国库没钱了让皇帝自己从内库里出钱贴补。
所以国库是支取了一部分的其他财货等价交换了这批金、银的。
除此以外,金、银的来源就是藩国进贡了, 其中,代藩的仅剩力量出力不少。
有锦衣卫在,祁元询对这一支的动向很清楚, 更何况, 有太上皇后和皇后的仇在,他们家不会善罢甘休的。
可是这并不妨碍他接受代藩给的“赔偿”。
代藩原本搜刮的民脂民膏, 当然是不能带走的, 所以代藩送来京师的这一批金银, 都是他们被赶出大同, 出发之后的“收获”。
来源嘛,祁元询已经心中有数了,只不过,这件事没有发生在国内,而是代藩一众启程离国之后才发生的,是以他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