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177)
反正不管怎么选,都是比被关在王府里当猪养要好的。
而且护军削减了之后,又不是不能加回去,总还是有机会的。
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代王回府后,也是积极准备,扩充了不少王府护军,只不过他扩充的速度太快,超过了天子和弟弟们约好的界限,以至于地方上奏疏禀报的时候,天子少见的发话约束,让代王不必如此勤勉。
代王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就停止了扩招。
只是代王府在后院方面的开销却愈发的大,奢侈到了地方上颇有风闻的地步。
代王这个弟弟,原先和天子的封藩距离相近,二人又是连襟,在兄弟中算是感情比较好的。
有了皇太孙后,天子对皇太子放权更多,日常四品以下官员所奏,基本上都拿给皇太子处理了。
藩王的事,原本也是交给天子处理的,但是后来地方上送来的奏疏太多,天子也便先让太子批阅,一般情况下,都会按照太子的想法去处置。
让祁元询觉得头痛的宗室,有几个堂弟,几个叔叔,代王在其中不是最显眼的那个。
和自己的兄弟侄儿比起来,代王盘剥过甚,王府中人在代地又行事无忌,这已经只算是小错了。
但是一旦和王府后妃扯上关系,连代王妃也牵涉其中,就让祁元询面上不好看了。
诸王在封地,并不是处理一切事务的,各地依旧有地方官进行管理,只不过有些地方藩王强势,又知晓不戳到皇帝的某些紧张的点,皇帝位了亲亲之意也不会对他们如何,以至于行事愈发的肆无忌惮。
祁家的诸侯王名声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代王有这样的毛病不奇怪。
可是代王府的后院按理来说应该是代王妃掌控的。
代王并没有宠妾灭妻的名声,按照常例,王府自然也是王妃在主事。
当年今上还是赵王的时候,赵王府的一应事务,其实就是赵王妃在主管。
为什么当今皇后有那么大的贤名?
自然是因为她当年在做王妃的时候,便积累了好口碑,北京士民无不感念于王妃的恩德。
赵王府直辖的燕山护卫军,有不少人的家里曾经受过王府的关照,这都是王妃做主安排的。
除此之外,每逢北平府有灾,王府也会在王妃的带领下与地方官员一起赈灾。
一位藩王王妃的名声,如果她仅仅是在王府之中相夫教子的话,是不会传到别处去的,毕竟这样的女子还称不上贤,然而但凡涉及到外界,不仅藩王的声名会受到影响,王妃也是如此。
代王妃,现在就因为代王府行事豪奢,甚至代王如此行事还是为了后院享受,以至于名声受到了影响。
虽然地方上还没有因为代王妃与皇后的亲缘关系,而将之引申到皇后的身上,但是奏疏里,却已经有人提到了这件事。
祁元询不是傻瓜,自然知道上奏疏的地方官绝对是不会为藩王说好话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只要地方官没有和藩王勾结,那么在奏疏中,能说实话的就会说实话,甚至会隐隐夸大。
反正朝廷忌惮藩王也是明摆着的事,现在在皇位的乾圣帝又不是宣武帝,宣武帝是藩王们的亲爹,有时候还会护短,乾圣帝嘛,文官们其实都懂的。
说夸张了不会被训斥,要是真的戳中了天子的点,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其实不只地方官们这么想,看看光幕之中,那些诬告兄弟,甚至于诬告父亲的藩王、宗室子弟,也都是这么个想法。
祁元询看到的奏疏里,就有人提及,代王和代王妃的名声不好,“恐伤陛下之圣明、中宫之慈恩”。
祁氏宗室这么张狂也不是一日两日了,所以他们的点,不是在有伤陛下之圣明,而是在“有伤中宫之慈恩”。
连累到皇后,别说天子会抓狂,就是祁元询这样以宽仁之君的形象对外的人都受不了啊。
这是个单独的个体出了什么问题,就会被扩展到整个宗族的时代,真当皇亲国戚就没有这样的烦恼了?
真要是这样的话,祁氏宗室也不乏成材子弟,又何以会在各地的名声都不好呢?
而且代王最近出的幺蛾子也确实多了点,祁元询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将处理过的奏疏都整理好,让内侍端到武英殿。
如果不是由于代王和代王妃有可能会牵涉到皇后,天子其实不会去处理这个弟弟,不过祁元询虽然没在奏疏上写什么坏话,在父子谈话的时候,还是表露出了对上疏人的赞同,天子本身也不喜欢这样的情况发生,于是乎,代王在三个月之内,连续两次接到了来自京师的训斥。
*
代王世子按照晨昏定省的规矩,向母妃请完安,回自己的院子——祁元訉受封世子之后,要进学,就必须要挪到王府的前院去住了——的时候,路过父王的住所,便见王府的长史匆匆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