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1250)
让更多的人引以为戒。
让他们看到,这样“不堪”的人,也能一点点蜕变。
我们与世界相处,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面对苦难人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方式。
这种应对方式的差异是怎么出现的呢?阿德勒认为,主要是对于优越的渴求和对自卑感的抗拒。
自卑和追求优越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卑心理,比如说看到光彩照人的女神我们会觉得自己差得好远;
又比如见到某个领域的大神,我们也会觉得自己好菜。但是这个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正是这种感觉推动着我们超越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向着更好更强大的自己前进。
从这个方面来说,自卑反而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最终让我们达到卓越。
自卑是有两种程度的,一种叫自卑感,一种严重的叫自卑情结。自卑感不是病,自卑情结就是一种心理疾病了。
自卑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存在的一种复杂情感,可能在遇到某些我们不擅长、不熟悉的事情时,这种感觉会比较明显,而在我们做自己拿手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感觉就不存在了。
比如说我对着自己喜欢的人,紧张到说不出来话,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但是我和其他的朋友都能正常地聊天,那就不能说我们是一个有自卑情结的人。
自卑情结是一种过度、过分的自卑情感,就像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都是往后缩,都觉得自己不行。
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的有自卑情结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所以我们平时说的很多情况都是第一种的自卑感,就是一种心理的平衡被某些人某件事情打破了。
比如说年底考核,部门同事都是A,只有自己是C,这种落差就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让自己觉得尴尬。
在我们受到挫折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之后,可以通过转化为动力实现补偿。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心理平衡被打破,产生自卑感,通过补偿建立优越感来抵消自卑感,强化优越感。
这里的补偿也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死磕到底,哪里不会练哪里。
就比如说那些残奥会上带着假肢跑步的运动员,以前口吃的演说家等,都属于这一类;
还有一种就是从另外的方向补偿。
比如说我不擅长和人交流,就可以去做一些科研、创作的工作,这些工作和人打交道的少。
如果是个特别善于表达的人,就去做销售、教师这样对和人交流多一些的工作。
再比如有些人有身体残疾就从事脑力活动,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霍金,没有手脚的演说家尼克·胡哲等,都是那些有着先天不足的人,但是通过其他的长处来补偿自己,让自己在总体水平中与大家均衡。
看,自己早就积累了够多改变自己的方法了。
只是,因为内心那些自以为是的“捷径”,才一直拖着不愿意改变。
害怕没有了那层外壳,就没办法像现在一样“肆无忌惮”了。
第956章 洗心
补偿心理有些时候是好的,毕竟可以让转移了钻牛角尖,也确实在某些方面有些领悟了。
但也有跑偏的可能性,一种就是自暴自弃的退缩反应,一种就是过激反应的过度补偿。
过度补偿是过分放大某一方面的成功或者长处,其实是掩盖了真实的自卑心理,并不是正视自己的问题去改正,而是从别的方面来证明自己可以。
比如说游戏上瘾的人,很多是因为学习或者工作不顺利,就到虚拟世界中打怪、升级,获得称号和奖励;
在学校喜欢打架的孩子,也是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我很厉害”的错觉。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就是因为在女朋友面前觉得自卑,产生了追求卓越的动力,在成功后,通过“炫耀**费”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自卑感;
当心目中的女神再次出现的时候,他还是觉的自己很卑微,面对喜欢的人还是不能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
用阿德勒的话来说就是,这种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
退缩反应就是在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后,不去进行补偿,而是认为自己就是笨,就是没有能力,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这样就容易让自己的自卑感慢慢地转化成为自卑情结。
自卑感其实是和我们童年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父母包容、爱护小孩,小孩就不容易感受到不平衡;如果他们忽视、冷漠,那么孩子就容易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容易产生自卑感;如果特别溺爱孩子,那孩子一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或者是过度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