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女的英雄之旅(1240)
可,实际上,出书不就是为了让读者可以自我分析,自我疗愈么?
自己走出内心的深渊。
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神支柱。
孩子们就是她楚丽华最大的精神支柱。
所以,一定要尽快解决眼下的困境。
孩子们的成长等不起了。
不要让他们生活在父亲这个角色尚且不确定的阴影之下。
三小只的成长,一定不能重蹈自己的覆辙。
楚丽华开始继续找书,符合自己现在心态看的书。
现在视力恢复了一些,看书的速度也就提上来了。
以往,一次就能看三五个字,现在,一次可以看一整排的字了。
速度上可谓快了不止一倍。
因为主要心思又用在了找书和看书上,对于创作的讨论和学习又暂时告一段落了。
这让青云飞和孟宪祥都暂时松了一口气。
——“云飞,你也是真执着。当时那样就同意离婚了。现在却这般舍不得。别和我说什么为了孩子,孩子啊!多好的借口。”
——“祥子,她的疏远,慢慢让我明白一些道理。但是,在我没有完全接受她的思想之前,我想,还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哈哈,好小子。我就说嘛!那我这婚可得在你之后才结了。”
第948章 总是重复最讨厌的行为?
青云飞诧异,你结婚跟我有什么关系?
孟宪祥但笑不语。
有些人啊!不见到她落实了终生幸福,终究还是会记挂的。
而且,兰芝其实也还没有准备好吧。
虽然,她现在已经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在两个男人各自陷入沉思之中时,楚丽华读到了一段话让她深感脊背发凉。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40多岁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大学老师。他没有抑郁症,也没有一点精神紊乱的表现。
但是他的母亲生病了,危在旦夕,他的同事也被诊断出患了重病,而他却对这些没有任何感觉,他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
他是如此深爱女儿,但却非常担心自己是否能够给女儿带来幸福。他很苦恼,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当心理治疗师在问及他的童年时,发现对于父母的回忆很少,他能想起来的只是他们非常“有知识”;但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和感受,他们只关注工作上的成就和“行事的对与错”。
当他的父亲在他十几岁时去世时,他的母亲甚至没有和他谈论过这件事。
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正是因为他在童年时严重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和他的情感疏远使他失去了情绪处理能力,而正是对情绪的正确处理才能让正常的亲子关系建立。
这位父亲童年的经历,导致他与子女没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楚丽华脊背发凉的原因是,自己虽然从各种各样的书中“学会”了不少育儿的经验。
但是,楚丽华能做到的就是陪伴和一些简单的互动以及回应。
她这样做真的就可以吗?
或许,是因为自身没有感受过太多的父母亲情之爱,所以面对自己的孩子,其实她不去青云飞这个现在身份尴尬的父亲来得顺其自然。
孩子情商似乎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吧?
是和父母时渐渐养成的吧?
自己虽然做到了互动,但是,这互动,给孩子们传递了有关情商养成方面的信息吗?
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大脑的发育,因此,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比如刚才我们说的那位父亲的例子,童年的经历影响着他跟子女的关系。一想到类似的经历也可能发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楚丽华就不寒而栗。
比如是不是孩子的某一种行为总是会惹怒你?是不是你看到他大呼小叫地穿过门厅,把刚刚擦完的地板弄脏了,你就会觉得不可忍受?
或者当他临睡前非要缠着你再多讲一个故事的时候,你就会气得想要打人?而你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老是控制不住自己。
虽然是忍住了。可是,总感觉这分明就是小时候被接回家以后自己和父母相处的盗版,因为,自己忍住了“咆哮”,而当时自己的父母,则是除了咆哮,还有棍棒加身,体罚伺候……
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一件件事情就这样迫不及待等解决,楚丽华翻书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同时,也不在局限于自己买来的纸质书了。
网络上的,各种平台,一年的会员费就是两三本书的价格,似乎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