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1139)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楚丽华把自己写的那张A4纸递过去。

想着自己拿字迹,楚丽华还有些微微脸红,早知道让孟宪祥给抄一份,不对,两份好了。他写字可好看了。

上学时,楚丽华就特别羡慕孟宪祥写的字。

——“这还不能把快递邮到这里?”

——“这个你放心吧,新疆这边好多快递都是不包邮,甚至不发货的。有什么需要,你可以跟我们说。或者,你买了邮到我们,到时候送饭给你带过来。

其实,这也是为了你好。隐私保密做好一些,后期麻烦少一些。”

——“那……我就记住这些就可以了是吗?”

楚丽华觉得刚才的人严肃认真起了作用,“是的,无规律不成方圆嘛!我先拿来给你看看,明天会正式一式两份签字的。

对了,白天虽然不要随意外出,你也在屋里多溜达溜达吧。那样对身体好。我是过来人。”

楚丽华本来还想多叮嘱一些,想着还是不要太亲近,就住嘴了。

又说了两句无关紧要的,楚丽华和兰芝就走了。

楚丽华其实还想到了一点,道禄法师那里出租屋里是住着很多人,不孤单。

而这里,就这姑娘自己,是不是有些孤单了。

怎么对抗孤独呢?

楚丽华在回去以后,还是忍不住操心,去翻翻相关的书籍。

之前的自己,不是还想着怎样才可以独处以求得回归自我,自我精进。

楚丽华记得很清楚,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人类并非只为爱而生,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出人生的意义与精彩。

孤独不是一种病,相反,它是人类的内在需求之一,喜欢孤独的人和喜欢交往的人一样没有问题。

不仅如此,是否能够独处是成熟的标志,它代表着一种能力。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还能疗愈我们的心灵,并帮助我们回归真实的自我。”

对于这个姑娘而言,也就十七八或者十八九的年纪,遇上这样的事,也算是个极大的心里创伤了吧?

一这么想,楚丽华内心的人同情就更重了。

他开始搜索关于独处和孤独相关的书籍。

有意思的是,她看到了一段话,特别治愈她自己。真可谓是无心插柳了。

“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

之前楚丽华一直在“依恋”那里钻牛角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填补自己在婴儿时期和孩童时代的抚育缺憾。

同时,也完全把长大时的各种不好的相处方式归因为儿时的不佳体验。

之前一直认为,“依恋”是婴儿和他的照料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这种关系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婴儿的生存概率,而且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现在,似乎任何一件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哪怕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也是如此?

楚丽华看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带入了自己的角色。

现在读的这本书开篇就讲了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故事,他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吉本一辈子没娶妻生子,虽然年轻时也爱慕过一个姑娘,但因为父亲坚决反对,所以他就挥剑斩情丝了。

不过,他后来的日子过得可一点也不凄凉,不但很享受在孤独中醉心于历史研究,而且后来还写文章感叹,幸好自己当初没头昏到去结婚,否则哪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无需建立亲密关系也可以过好一生?

不只有很多名人,普通人也一样。他们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比如种花、养鸟、玩股票、做设计、搞发明等等,对亲密关系并不强求。

楚丽华往自己身边找了找,好像,之前的孟宪祥就是这样的。

而之前公司里那个业绩最牛的同事,她同样也是三十五六岁的年纪,依然独身一人。

日子却是过得相当的滋润,不用迁就任何人。

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还把弗洛伊德和荣格也拉出来为自己的观点站台。这两位精神分析大师一生都在倾听别人诉说在亲密关系上遇到的问题,也都写过自传。

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在自传中这两位不好好说道说道自己的亲密关系呢?

是没啥可说呢,还是想不起来说?这是不是从侧面证明,他们把大把时光和心思都花在研究上了?

如果亲密关系是唯一的幸福源泉,那他们不是应该去陪爱人“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