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繁體

半盲女的英雄之旅(1105)

作者:青薇筱语 阅读记录

这里先预定一下,下次,我们每个人都说一下,自己的特长;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三十个呢,我们担心的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的。”

这时,掌声又起。

待到掌声停,楚丽华才接着说,“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人类为什么偏爱选择,先做个总结吧,那是因为选择欲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工具之一。

对选择权的感知,是人类积极行事的根本。而且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选择已经塑造了人类的身体,成为一种生理本能。

是本能,就需要释放。换句话说,你不是偏爱选择,而是必须选择,甚至是不能不选择。

还有一点一定要注意,选择欲只是驱使你,必须要做出选择。它并不负责帮你分析选项。

分析选项是前面说的,理智脑的工作。换句话说,我们阻挡不了选择欲这个强大的生理本能。

但是,我们可以在后续的分析环节,提高选择的正确率。”

第844章 世纪难题,你妈和我同时掉水里

——“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在面临选择时,怎么提高决策的正确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说说,我们在面对选择时,为什么会出错?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正确的评估选项?

在希娜那本书里,她找到了很多种,影响选择决策的思维偏见。我从中选择了两种,生活中最常见的跟大家说说。

第一个叫信息框架偏见。意思是,我们在评估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会影响我们的选择。

说白了,就是描述选项的方式,会干扰选择。比如,有一个地方爆发了病毒,有两种治疗方案让你选。

选择方案A,有30%的人会确保获救,另外70%无法获救。选择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全活,但也有23的可能性是所有人都死。

这时,为了保险起见,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A。毕竟,落袋为安,能救一个是一个。

但是,假如换一种表述。选择方案A,有70%的人必死无疑,只有30%能活下来。选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是无人死亡,另外23是全部死亡。

这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方案B。毕竟,不能眼睁睁看着70%的人送死啊。

你们看,明明是同一套方案,描述的方式不同,做出的选择就不同。

在第一种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存活率。这时,大家就会更注重存活率,满脑子想的都是能多救一个是一个。

而第二套表述里,衡量的指标是死亡率。这时,大家的关注点,也跟着变成了死亡率,想着能少死一个是一个。

其中,存活率和死亡率,就是我在描述两个选项时,所使用的信息框架。

即使选项不变,只要信息框架不同,我们评估选项的依据就会不同。这是我们在选择决策中的第一个思维偏见。

第二个思维偏见,是我从希娜分析的案例中,为大家总结出来的。我们可以管它叫选项混乱偏见。

意思是说,我们在比较选项时,对比的维度本身就是混乱的。很多选项之间,其实根本就没有可比性,只不过做选择得人没意识到而已。

举个例子,网上有个段子。女朋友问男生,我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谁?

很多人想破了脑袋,还是左右为难。其实,这就是因为回答的男生始终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对比维度。以至于找不到这两个选项之间的可比性到底在哪。

这时,他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同时容纳这两个人的对比体系。比如,学法律的人会认为,在法律上,儿子对母亲有赡养义务,不救,就构成了犯罪,但对女朋友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所以,先救母亲。

当然,重点不是这个选择对不对。而是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会发现,我们大多数人缺少建立选择维度的意识。只有少数有着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有这个意识。

暂且不说他选的对不对,至少对他来说,这个选择是能说服自己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选择难就难在,缺少这么一个清晰的对比维度。

比如刚才我们提出来的如何养活自己,最直接的就是先找工作;我们先假定现在同时有好几个选择;

工资倒是可以量化的,但是,离家近带来的幸福感,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同事相处时的愉悦感,这些是没法量化的。

再比如,你们今天休假,就会犹豫到底是去参加一个行业聚会,还是去公司加班挣加班费。之所以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也是因为缺少一个清晰的评判标准。

也就是,要做出选择之前,要找到自己到底更在意什么?从长期价值看,更应该去参加聚会,给未来铺垫更多的人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