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孔明灯(49)
我继续往下,把这个箱子的书全部掏了出来,全是高中的教科书和模拟试题。我把这些书好好堆叠起来,然后放回了箱子里。虽然它们都是我高中时代的回忆,但是终究是已经过去的事物。过去的东西就让它过去吧,我随手一推,把整个箱子推开了身边,待会下楼就把它丢了吧。
另一个箱子里的东西看起来更乱,除了书以外,还塞着各种各样的纸。拿出来仔细一看,有杂志,有小说,还有一些是自己写作的手稿。那些看似凌乱而有毫无价值的纸上,总有那么一两句话是被我圈了起来的,那是我在上课或者晚自习时突然从脑袋里冒出来的写作灵感,生怕它一会儿就消失不见,所以我就总是随手将灵感记在手边的草稿纸上,随后将纸一起好好保存起来。这些纸背后,一定有着我当时突发灵感的激动和喜悦,但是此刻的我看来,已经感受不到任何东西了,甚至有些话语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同样可惜的是,那些我还有些印象的灵感写出来的作品最终也没有一篇入了杂志社编辑的法眼。
我把箱子里的东西直接倒在了地上,然后将这类的纸一张一张地抽了出来。这种纸太多了,留着也不会有什么作用了,反而碍事,也只能丢了。但是每张抽出来的纸我都仔细地看了一遍,直到在那密密麻麻的算式中找到激发自己灵感的那句话,也算是和它们告别的仪式了吧。
基本上理完草稿纸后,我将它们折起来,塞到了之前那个箱子的缝隙里。
杂志只有几本,基本上都是《萌芽》,我翻到了杂志的最后几页,都有被撕的痕迹。那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报名表,我还记得当时自己买《萌芽》就是为了参加新概念,顺便模仿上面的文章风格来写作,只可惜所有投出去的参赛作品都石沉大海。兴许是因为我太功利了,上天都看不惯了吧。甚至还有一段时间里,我强迫自己用比较接近《萌芽》的风格来写作,最后模仿得有些让人失望,我也就放弃了。
把杂志放在一边后,我把近十本小说整理了出来,这些小说都是高中时无聊瞒着老师在晚自习偷偷看的。现在想来,那个没办法玩手机的时期,小说杂志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源泉,有时候甚至能看着书耗费掉一整个晚上,而在现在似乎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大多数上了大学的人都会想,有了手机玩,为啥还要看书呢?以前看书是为了缓解无聊,现在看书是单纯的无聊。即便是我这个喜欢看书的人都没有当年看书的那种激情和期待了。
这些书还是不用丢的吧,即便都已经看过了,放在书架里仍旧可以用来装点门面。
剩下的基本上就是一本本钉在一起的手稿或者打印稿了。这些都是成形的作品,直到现在我对它们的印象都还挺深刻。高一的时候不太会打字写作,就一直手写,写了好几篇小说都是高二的时候才抽时间打成了文档保存的。
我大致浏览了一下这些稿子,看起来文笔有些幼稚。也是因为当时写作水平的不足,我的这些稿子在投出去后都被打了回来。虽然它们都是失败品,但也是我成长路上的里程碑,只有看着自己以前的作品,即便不知道何处是终点,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确确实实的在进步着。
我想起了一个高二下学期时,我写的一个和杨小尧有关的故事。当然那个故事是我在脑海里构思出来的,和现实没有半点相同,我记得好像叫《南方车站》。我找了找,找到了那份稿子。
故事很短,我花了五分钟就把它看完了,然后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
很烂,写的真的很烂,难怪编辑会看不上眼,甚至连回信都懒得回。
随后,我又翻了翻其他的作品。只有一篇名叫《沙之书》的短篇是我至今都觉得写得还行的作品,这也是唯一一篇编辑回复原因只有“篇幅太短”的小说,高二写出这篇小说的我大概有些透支了未来的成长吧。
最后,手稿也整理完了。我把它们整整齐齐地叠起来,然后放到了不会丢弃的那一边。
我坐在地板上环顾了一下自己的成果,还不赖。尤其是就这样一直翻看着自己当时写下的东西,用这种方式在回顾自己高中三年的努力,我有些开心。
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才发现写作这条路,或者说是梦想这条路,真的是异常艰辛。
虽然我写作的欲望萌发得非常得早,在五年级时就开始独立创作小说了,但我却并没有像蒋方舟那样成为一个神童,我的天赋异常普通,写下的文字也总是无人问津。我能忆起小学时,我花课余时间,一字一句地写下了整整一个笔记本的小说,如果没有记错,应该有十来个各式各样的短篇故事,可惜过去太久,内容我都几乎毫无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