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安公主贵(159)
既已提到了阿奴,也是勾起了回忆,许延乐意说给云安听:“他是颇有武功,但从不欺负我,也非天生冷淡,只是习惯罢了。”
顿了顿,许延将手中盘弄的杂草打了个结,朝水面扔了过去,杂草轻微,又随风飘远了。“他不像我,家业根基就在长安,他是二十年前燕州之战的俘虏,是乌梁孤儿。”
自幼为人侍从多是不知父母家门的,但云安没想到阿奴居然不是中朝人,而且身世凄凉至此。她略感羞惭,而心口钝钝的,又隐约想到了什么。
“那一战的俘虏,凡足十岁男子尽杀,留下些妇孺便被挑选着送到京中为奴。那天,押送的队伍进了城门,他因不服管教被军士鞭笞,我赶巧路过救了他,便就带他回了家,后来也便一道侍奉太子。”
云安不言,点点头继续恭听。
“一开始他是既不懂汉话,更不识文字,只每每说出遏诺泽英四个字调,过了些时我才明白,这就是他的名字。等到了太子跟前,太子嫌拗口,取了谐音,便成了如今的阿奴。太子看重他骨骼精壮,又沉默谨慎,便带他一道习武,做了近从。我是不喜欢那些打杀,闲时就教他认字读书,他现在完全就是一个汉人了。”
许延说完,转过脸朝云安笑了笑,颇有些得意,却又压低声音,神秘道:“所以,我是他的恩人,又是他的老师,他对我比对太子殿下还好呢!”
云安低头一笑,甚觉许延形容天真,亦感怀他二人的情谊,但辗转所言,却无关这些:“乌梁是北方敌国,燕州便是北庭军所辖,那你知不知道,现在有无战事呢?”
云安问得小心,怕被察觉什么似的。许延反倒平常,想了想道:“如今并未听说有战事,但乌梁乃朝廷北患,迟早是要解决的,这也是太子殿下最关切之事。”
“迟早”二字听得云安心中一惊,撑在石滩上的手也不觉抓紧。她不希望有大战,也不懂兵事,只不过,有些人,有些事,似乎注定会适时地跃然眼前。
……
几日后,云安独自又往龙首山去,却不为取乐,单是散心。许延提起的乌梁,成了她的新愁。
过了石滩便是上山的路,半山腰有一法华庵,虽规模不大,香火不盛,却已历经百载,既古朴又清静。云安常见母亲礼佛祈福,便忖度着也去拜一拜,静静心。
既是庵堂,除了比丘尼,来往礼拜的也都是妇人,身着男装的云安一踏进庭院,便令众人纷纷避目。她只好笑笑,与人避开,心想,这一处虽离城不远,却当真风气隔世。
云安不太懂敬佛的礼数,只偷偷瞥着旁人的动作学了一遍,她亦不知该如何祝祷,那些言辞就算默然于心,也有些艰难,终是泯然于合掌的一瞬。只望,神佛有灵,暗度心意。
低头出来,天光尚早,因前庭人多,云安便着意往后园游散。古意的台阁,清幽的檀香,置身其中,仿佛真的能遣怀。她不禁想来,古往今来的隐士,藏起志向锋芒,沉浸避居,也许未必是时世不好,而不过是安逸避世省却了太多烦扰,令人简单。
十四岁前,云安原就活得简单。
无意间,也不知到了哪处,猛一回神,听见哗啦一阵水声。云安抬眼看去,不远处的井口,一个身形瘦弱的女子正吃力地打水,满地潮湿,似乎不是第一次打翻水桶了。
这些活难不倒云安,她不及多思就小跑了过去,但那女子见人警觉,反一下脱了手,连连退步。云安只见那木桶落入井中,绳索也快掉进去,便忙先拽住,站稳了,这才解释:
“别怕!我只是想帮你,我……”
然则,话音忽然梗住,落在那女子脸上的目光也霎时定住了——这女子,云安认得。
相对半晌,惊愕无措,云安如此,那人亦然。
“为,为何啊?”挤出的几个字尚且发哑,一个称呼却已盘桓久了,终究蹦出来,“长姊,你为何在此啊?!”
这女子,是郑澜,穿着比丘尼的海青法衣,像是戴发修行。
云安没有得到回应,只看郑澜的脸色一点点苍白,泪如断珠,两肩拱缩着,又颤抖又无力。但是,也并不难猜郑澜因何如此处境,黄氏之死,郑家祸事,必然是牵连到她了。
“长姊,你不要害怕。”当此时,无暇多思,云安再次主动靠近,慢慢地揽住了郑澜,“你住在这里?我们回房再说?”
郑澜犹是踟蹰,紧咬着唇,亦不敢近对云安的目光,缓而泣道:“有罪之人,不配。”
莫说现在已无需在意,就是当时事发,云安也没有多少苦恨。况且,郑澜早嫁,对娘家的事是一无所知的。“既然教我巧遇长姊,我必不会坐视。长姊若不愿在此吐露,那我便带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