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画堂归(243)

作者:只今 阅读记录

唠叨几句

对于邵家人是蠢还是善良包容,我还是想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读者因为知道每一个人怀有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所以才会觉得应该对这些人的态度坚决一些。

但邵家人不是上帝,他们不会读心术。

邵家的姑太太习惯了倚老卖老,占点小便宜,毕竟塞个姨太太什么的和要害人家家破人亡并不是完全等同起来的吧?

很多人选择做姨娘,不过是为了丰衣足食罢了。

还有谭氏,如果换成是你,在那种情况下,你能准确的判断出身后的人是因为摔倒时应急反应推了你一下,还是故意推你一下吗?

谭蕊诬赖卫宜宁,谭氏以为她是误会了,以为谭蕊滑倒时往后仰的时候手往前伸才推到了自己,毕竟人在往后摔的时候是很有可能手往前伸的。

每个人的后脑勺都没长着眼睛,当时又没有监控录像,卫宜宁的话只能洗脱自己的嫌疑,证明不是她推的谭蕊。

但她的话没法证明谭蕊是故意推倒谭氏的。

还有当初卫宜宛替邵杨挡刀的事,第一,包氏是处心积虑设计的这个阴谋,第二,邵家没有真凭实据证明这是个阴谋。

难道说就是因为卫宜宛对邵杨有意,卫阿鸾就要断绝和自己娘家的联系吗?换成在现实中,这样是不是太草木皆兵了?

除非有被害妄想症的人才会这么做。

后来卫宜宛死了,这门亲事也没成。又何况还有朱太夫人。

卫阿鸾难道不需要和包氏夫妇搞好关系吗?

否则她将自己的母亲置于何地?

邵家人家庭内部和睦,他们没有经历过太多尔虞我诈,所以也不习惯像卫宜宁那样时时处处都格外的留心,敢用恶意去揣测别人。

这里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处事的方式也就不一样。

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我的写作水平不够。

我不想把所有人都写的模式化,我想要多样一些,丰富一些。

当然读者经历不同,看待事情的观点也不一样。

就像10年前的我,就特别喜欢快意恩仇。

但现在觉得,有些时候平和与包容比冷酷决绝更重要。

今天心情不太好,可能有些啰嗦了。

以后不会对情节做格外的澄清和说明了,认同的自然会认同不认同的解释也没用。

就这样随缘吧。

第一百八十四章 毒舌

谭蕊没帮着的严兰兰一起挤兑卫宜宁,并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好心。

而是因为她清楚这样的小打小闹,根本不可能动卫宜宁分毫。

严兰兰就是条傻狗,别人或许看不出来,谭蕊却清楚,吕银姝是有意在撺掇这条傻狗上墙。

真不知卫宜宁怎么得罪了这位吕姑娘,让她放下端了二十几年的身段,也要给卫宜宁难堪。

谭蕊自认心机过人,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挑衅,她不屑为之。

她从小就是这样,越是恨谁表面上就跟谁越是亲近,然后戴着一张温和甜蜜的面具,毫不心软地在这人背后捅刀子。

她觉得这种做法高明至极,因为平时费心维持的假象,恰好能够洗脱她的嫌疑。

她最享受的就是在害了别人之后,对方还把她当好人,愿意向她诉苦。

严兰兰还不肯罢休,直通通地问:“卫宜宁,我要和你比试比试,你定个日子如何?”

卫宜宁正夹了一箸鱼脍往嘴里送,所以没说话。

“兰兰,人家宜宁不应你,是给你留脸面,”吕银姝做假好人:“你也差不多行了,到时候你要是输了多没面子。”

她越是这说,严兰兰越窝火,她本来就性子急,又没心机,根本听不出吕银姝在挑拨。

刚要质问卫宜宁,卫宜宁却轻轻开了口:“吕姑姑、严姑娘,你们的家训里都没有食不言这一条吗?”

吕严二人顿时气噎。

席上有几位小姐忍不住掩口,这些年轻女子彼此间哪有几分真情义,多是表面上和气。

又何况这两个人竟然被从蛮荒之地回来的卫宜宁质疑教养不够,这难道不好笑吗?

吕银姝虽然没有失态,却也是暗咬银牙。

严兰兰是明显的动气了,可到底也没说什么,总不能真表现得不如这个乡下丫头吧。

卫宜宁虽然只是针对吕银姝和严兰兰,但其他人也都更加安静地用餐,似乎在比着谁更有教养。

谭蕊心情倒是不错,因为她察觉到了吕银姝对卫宜宁的恶意。

这感觉就像一个意图行凶的人看到了一把刀,并且还是一把不错的刀。

席面上很安静,只有轻微的匙箸声,外头大人们却很热闹,彼此敬酒布菜,时不时的讲几句笑话。

没办法,对于未出阁的小姐们来讲,在人前自然要贞静温柔。

上一篇:醉时寒眸澈 下一篇:嫁娇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