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她总沉迷于事业+番外(675)
还有就是从京城新出的京报上,寻找上面有没有写关于皇后娘娘的事迹。
找到后,我就小心翼翼地裁剪下来,夹在书页里。
累了,乏了,觉得不开心的时候,就打开看一看,心情很快就能恢复过来了。
**
从义学的蒙学先生,到中级班的先生,再到高级班的先生,我一步步慢且稳地往上走,只是再也没办法进宫里跟皇后娘娘分享这一份份的喜悦了。
那就在心里悄悄地分享吧。
后来,我看着盛安从义学离开,又去桃源镇求学。
又听说她桃源镇回京后报名参加了科举,又看着她位列朝堂。
再后来,义学中的女弟子也开始如盛安一般,报名参加科举,甚至还有女弟子被皇上点为状元探花。
再听说盛安被封为皇太女,亦会成为大雍未来第一位女皇帝。
看着她十里红妆迎娶苏浔为皇夫。
等我被院长看中带在身边作为义学的未来院长去培养的时候,又听说了皇上和皇后娘娘带着才三岁大的小殿下出宫出京城去游历大雍的大好河山。
对此我只能说:这可真是一对特立独行的帝后夫妻。
这一走,就是六年时间。
正如离开时一般,这两个人依旧是悄悄地回来。
要不是副院长进了宫,从宫里回来后就把自己副院长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继任者,而后院长也萌生退意,进宫又回来后把院子的位子传给了我,我都不知晓皇后娘娘她已经回来了。
那一年,我已然将近而立。
院长离开,和他的妻子一起退隐桃源镇。
从那以后,我便成了这义学的院长,肩膀上担起了万万千学子的求学道路。
这担子真重,但我很开心。
因为能帮到皇后娘娘而开心。
我把它看成了自己这一生都要坚守的责任。
直到我再不能站起来的那一天。
**
《大雍帝国史》分卷《名人志》中有这么一道记载。
“大雍帝国义学第二任院长,姓韩,单名恕,生于元熙元年,逝世于乾祐三十年,享年六十岁。其父母不详,曾被大雍元熙皇后收养。韩恕六岁之前在大雍皇宫长大,六岁后进入义学,为义学学子,在学期间成绩优异,颇得其先生欣赏,十五岁时自义学结束学业,同年通过义学先生的考核,成为义学蒙学先生。其后的十几年里,他先后又升为义学中级班先生,义学高级班先生,后被大雍义学第一位院长温久铭温院长定为义学的下一任院长,留其在身边悉心教导,后顺利成为大雍帝国第二任院长。”
“韩院长任义学院长期间,大雍义学分院增至两千余处,遍布大雍的各州郡县镇,甚至是一些偏远交通不便的村子。一生坚守学训,德为上,学次之,并以身作则。教导出来的学子鲜少有不仁之辈。”
“韩院长的一生尽皆贡献于义学,堪称为桃李满天下,他自己却是一生未曾娶妻,亦不曾有儿女。但在他逝世之后,当时全大雍无数义学学子,亦或是曾经的义学学子,都曾第一时间奔赴尚京义学,只为送他们的院长阁下最后一程。”
“以弟子礼,以子侄礼。”
“其生平所为,皆列于尚京义学藏书阁的石卷之上,千万年,亦不朽。”
至死,至死后千万年,韩恕的身世都被藏于所有知情之人的口中,不曾有半分泄露。
第370章 疱陈:逍遥【番外三-1】
疱陈是厨道世家疱家的第二十七代传人。
五岁学做菜,十二岁厨艺超过他爹,也就是当时的疱家家主,被誉为疱家最有天赋的传人。
疱家有一条家训。
凡是疱家厨子,须得不慕权贵,不贪钱财,只为追求厨之一道的极致。
历代疱家传人都是父传子,若是女儿便传女,但到了疱陈这里,却是拐了一个弯。
他不成亲。
准确来说,在没有遇见自己想娶的人之前,他不想成亲。
疱陈的父亲是疱家家主,母亲的身份在疱家也很特殊。
他母亲在未曾嫁给他父亲之前,是一位刀法精湛的江湖女侠。
但江湖女侠也有为厨艺所沦陷的那一天。
嫁给疱陈父亲之后,夫妻俩恩恩爱爱,也未曾有过第三者插足,两人也就只有疱陈这么一个儿子。
好在疱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止是厨艺早早就超过他爹,小小年纪就能进行菜色创新,更是对药膳这一道有着让疱家主惊为天人的天赋。
在跟着父亲学习厨艺的同时,疱陈也跟着母亲学了她成名的刀法。
更是把刀法和厨艺融合在一起,自创了一门杀伤力不小,同时还能做菜的刀法。
到了儿子十五岁的时候,疱家主和庖夫人便开始想着给自家儿子物色上一位好人家的姑娘,好让他们两口子早早抱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