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武青林就忍不住失笑:“这位太子殿下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情急之下居然自己主动替平家挑起了重罪,意图保全平家。梁帝那时候已经从他身上看不出什么情深意重的好苗头来了,反而越来越失望,盛怒之下干脆也失了理智,扬言既然他愿意承担,那就成全他,让他替平家顶了这罪名,当即降旨将他绑回东宫看押起来,说要拟圣旨废黜太子。梁元斌本来的意图只是逼迫梁帝就范,轻判平家,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结果,眼见着弄巧成拙,情急之下他就留书自尽了。”
人一旦死了,反而前情旧账就都容易一笔勾销,活着的人会念及的也多是他的好处,错处却容易被原谅甚至忽略遗忘。
武青林前面就说,梁元斌算是淳孝之人,平时也循规蹈矩,没有大的政绩和原则性的过错,唯一错处的就在平氏身上。
他这么一死,梁帝怎么都会自认为是有点责任的,就会更加念及他的好处来。
“所以,梁帝最终还是心软妥协,这才导致了最终并没有正式降旨废太子,梁元斌虽然一死,死后的名声和尊荣最终还是得以保全了?”武昙了然,但同时也分外无语。
她一直都是个理智且清醒的人,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人,一定要做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事,做任何的决定之前都要三思而行,要考虑好这样做了之后的后果是否承担的起……
可是那位南梁太子,一个大男人,除了盲目的眷恋一女子,一再的任性妄为,消耗父母对他的信任和亲情之外,又做了什么?
她能理解情之所至时这个男人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的一次或者是两次的冲动,和不顾一切,可十几年如一日,毫无原则的这样做,不管对错,就为了一个女人而一再的去伤害逼迫自己的父母妥协……
武青林说这位太子殿下的性情软弱,武昙却觉得恰恰相反——
他不仅不软弱,反而心肠冷硬的很。
梁帝也许不是很喜欢他,王皇后也许有从利益方面考虑的心思,但总归没有亏待或是迫害过他这个亲儿子吧?可是他呢?却一再的为了个女人让自己的父母伤心失望……
这样的人,实在很矛盾。
你说他坏,他却优柔寡断,从不伤害无辜,你若说他是良善之辈——
一个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对生身父母最是绝情和冷心肠的人,很可取么?
显然,武青林对这位太子殿下的所作所为也不能苟同,只是还要继续把话说完:“梁元斌失势,显然也不在平氏兄妹的预料之中,那平鸿还算有点良心,一听说太子求情不成反而被自己连累甚至要被废黜,痛定思痛之下赶紧认了罪,想要再把东宫摘出来。可惜……已经晚了,梁元斌已经自尽而亡。而平氏惊闻噩耗,导致刚生产完的身体二度血崩,也跟着去了。之后,梁元轩上位,顺理成章,而王皇后痛失了唯一的儿子,自然将这笔账记在了她痛恨了多年的平氏身上。那时候新的储君已定,她就算肯接纳梁晋,将他抱回去养,也于将来没什么指望了,索性就将所有的心思都转移到扶持母家势力上,用心经营。而心里对平氏忍耐多年的戾气一朝爆发,就借着那件贪墨案加重处置,将平氏一脉屠了个干净,一了百了。梁晋是前太子遗孤,王皇后自然也是不待见他的,其他的嫔妃更不想沾手,后来不知怎的就交给了宜华长公主。不过那不久之后南梁和我们就翻脸了,她在宫中的身份也尴尬起来,梁帝就是再不待见梁晋,也不可能让她一直将这个孩子抚养长大,好像只让她养到五六岁的时候就在宫外赐了一座府邸,把梁晋送出了宫去,直接交由乳母看护了,平时不宣召也不过问,渐渐地这位皇孙也不怎么被皇族提起,任由他自生自灭去了。按理说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旦离了宫门,不能再经常见面,他是不太应该还记得宜华长公主对他有过养育之恩了,但显然……这次长公主鼎力帮他就证明他二人之间当初相依为命建立起来的关系应该还在。”
事实上宜华长公主和梁晋之间到底有多深的情分,除了她和梁晋两人,就连萧樾都心里没底。
武昙对这些看不透摸不着的东西也不过分浪费精神去想,只顺着武青林提供的线索想到了另外的事:“梁元斌因为平家兄妹牵连而落马,之后梁元轩上位……”
她慢慢地忖着,忽的就抬头看向了对面的武青林:“大哥你说当初平鸿的案子他是真的涉案了,还是根本就是被梁元轩做了手脚,拿他做拉梁元斌下马的踏脚石了?你刚说平氏十四年前怀孕,那么……那件案子是在十三年前发生的吧?种种迹象显示,十六年梁元轩替梁帝来我朝商量议和一事时就跟武勖搭上了线,在图谋大事了。十三年前,那件事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前脚取代梁元斌坐上了太子之位,后脚就跟武勖一起制造了元洲城的屠城血案,以此功劳完全巩固了自己在梁帝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如果说这些事,全都是在他一步步的计划和图谋之中的……这也是说得通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