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也在(106)
等等,这条短信……结构严谨,修辞精妙,词藻华丽,感情细腻,堪称祝福短信的不二之作啊!
不二个鬼啊,刚刚就见了一条!
随着短信越收越多,消费了你一次次惊叹的精品,终于露出神秘身世的冰山一角:原来它们都是双胞胎、三胞胎、四胞胎甚至N胞胎!
要把多胞胎政策执行得如此彻底的,除了传说中的“Ctrl C”转“Ctrl V”,恐怕是别无他法了。
只要愿意,谁都可以。
严默间不愿意。不愿意绞尽脑汁去苦思,不愿意“Ctrl C”转“Ctrl V”,甚至不愿意发短信。
网上搜搜,准备好内容,把分组的联系人全选,点击发送,完成任务。年年如此,流于形式,名单里有谁可能都不清楚。如果无聊一点,查看一下记录,也许还要惊呼:“啊,怎么也发给ta了?”
用形式主义去维系感情,虽然看起来楚楚动人,可惜脆弱纤细,不堪一击,正如短信内容,本是智慧结晶,奈何苍白廉价。
严默间的的高冷和矜持在收到一条短信后终于低下了倔强的头颅。
“主任,新年快乐。”
温度不同的A与B相遇,根据热传递的规律,必有一方给另一方温暖。
这条六个字,附赠两个标点的短信,无疑是高温的一方,而且还不是一般高温,不然严默间怎么感觉整个人都暖了起来?
这个冬天,根本不冷!
大道至简,就是这样一条简明扼要的短信,不华丽,没修辞,却比那些堆砌了不知多少乱七八糟东西,拾人牙慧的所谓精妙之作好多了。
至少严默间看了有回复的欲望,甚至想回赠乱七八糟的几百字。
遗憾的是,几百字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构思太久的回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它真正的意义。哪怕不能秒回,分回也是应有的礼仪。
“吴同学,同乐。”
就这样吧,简单点,祝福的短信简单点。
短信发送成功,等了一会,没收到回复。
很好,非常好,严默间很满意。要是吴语潆再回一条短信,自己也要酌情回复,万一一发不可收拾,你来我往,你唱我和,你追我赶,你进我退,最后闹个你死我活的,多麻烦啊,而且每个月短信可是有限制的,超出要一毛钱一条呢!
亲朋的短信轰炸持续到晚上一两点才不情不愿地偃旗息鼓,正如那不绝于耳的鞭炮声。
这也是严默间颇为头疼的。
虽说是喜庆的日子,放个鞭炮也是传统庆祝方式,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喜欢安静,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能不能别到这么晚,影响睡觉也就算了,听个歌都听不清了啊啊啊!
每个除夕夜,严默间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六点多爬起床。
能在把人冻成狗、全民放假的新年做到早起的,不是领悟了早睡早起养生之道的有识之士,喜欢看凌晨四点太阳的观光者,就是把早起养成了习惯的某一代人,或者有不得不早起理由的可怜人。
透支身体玩乐和晚睡晚起才是年轻人的常态,严默间不服老,所以早起的他只能是个可怜人。
早起的理由是回故乡拜年。还乡啊,可惜没衣锦,棉衣倒是穿了一件。
拜年可以列入新年三大主题之一的探亲访友。无论功成名就还是碌碌无为,探亲可能是在外闯荡的人儿新年最重要的活动。儿时玩伴,暌违多年的亲戚,素未谋面的兄弟姐妹,单相思、暗恋或者两情相悦的意中人,都不排除在探访中一一见面。
对严默间来说,拜年的意义在于和包括爷爷奶奶在内的部分长辈互刷存在感,重新认识那些已经叫不出称呼的亲戚,听一听已经用一晚实现审美疲劳的鞭炮声,再顺便感受一下村里的人丁如何兴旺。
年复一年,除了把人变旧,似乎找不出新意。
不对,新意还是有的。看,村里又多了几对新人,手牵手的,脸带红晕,旁若无人秀恩爱,恨不得全世界都发来贺电,吼出比鞭炮还大声的祝福。
初一拜年耗时一天,当天回现居地,远方的亲戚在这几天陆续回来,之后也要回故乡再聚几次,另外再和初高中同学选择性聚一聚,就是严默间在新年的主要安排了。
至于小学同学,由于时代久远,当年科技不够昌明,联系方式严重匮乏,大部分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剩下几个除尘成功的,也因久疏问候,寥寥几句家常之后客客气气地装忙去了。
这一忙,可能要忙一辈子吧。
如果不是经常见面,聚会的时候都难免要感慨造化弄人,时间造人。
当年信誓旦旦说要单身一辈子的,竟然也拖着个鼻涕虫来喊叔叔了,还厚颜无耻地伸手要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