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玉现在的心情不好,很不好,十分不好!古人讲究君权神授,又没有科学技术这一说。加上生产力低下,因此举凡遇到大灾,不管是大旱大涝还是大雪,必定会死人。而人死得多了,便会出现流言,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责罚。
上天为什么降下责罚?那是因为他这个做皇帝的做的不好,所以上天要表示他的不满!
诚然李怀玉从不认为灾难就是上天对他的不满,但也挡不住老百姓这么想。泱泱众口,他是堵不住的。而今天气异变,春日降雪,若是影响太大的话,只怕民间又要传言纷纷了。到时候,他这个做皇帝的,还要降下“罪己诏”,承认是他做的不够好,所以老天才会变脸。
那对一个皇帝的声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尤其他还是个根基不稳的,才当了一年多皇帝的十六岁少年。若当真到了那个地步,便会有很多人对他产生质疑,他想要做些什么,就更难了。更有甚者,他这一年多来,苦心经营的一切,都会付之流水。
然而面对天灾,饶是他是皇帝,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了。
他在雪中站了好一会儿,才终于开口,“回武英殿。郝佳德,你去传旨,让……”他盘算着自己手中几个能用的人,发现没有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最后只能道,“让黄太傅,于丞相,周丞相,苏尚书,关将军,曲学士入宫见驾。”
回到武英殿,李怀玉伸出手揉了揉脸,打起精神来准备和朝臣一起想对策。不是他态度消极,实是这一群人中,各有各的盘算,只怕也想不出什么好法子来。
这几位大臣颇有圣眷,府邸距离皇宫也不远,所以没一会儿就到了。
李怀玉也没有绕弯子,直接将问题抛了出来,“诸卿也瞧见了,今日忽然降雪,现在还不知怎样,但此事势必会造成些影响。朕亦不知该如何应对,诸卿可有良策?”
黄太傅是李怀玉做皇子时的老师,一直都站在他身后,是坚定的帝党。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黄太傅,所以李怀玉在登基之初,才没有被于丞相完全的架空权利。要知道先帝最后一年,几乎都卧病在床,所有的政事,都决于丞相一人之手。
因此黄太傅便率先站出来道,“为今之计,只有责令各处,严加巡查,务必将损失减到最小。况且天时不定,这雪或许只是京畿范围之内。这个等明日的折子到了,便可知晓。若当真如此,就要容易得多。”
李怀玉眼前一亮,正要说话,却听于丞相道,“那也应做最坏的打算。心存侥幸,万一事不如人意,奈何?”
李怀玉只觉得心头才冒出来的那一点点喜色,便如泡沫一般,“扑哧”一声没了。便冷了脸道,“丞相深思熟虑,实乃国之栋梁,敢问有何教朕?”
“臣不敏,并无良策。为今之计,只能等待结果罢了。若是当真无可挽回,只得请皇上降下罪己诏,以安民愤。”于丞相耷拉着眼皮,头也不抬的道。
至于其余大臣,全都老老实实的站着当背景板。不是他们不想说话,实是这样的场面,说什么都不合适。所以只能听着黄太傅和于丞相争吵,皇上拉偏架。最后果如李怀玉所想,什么都没有商量出来。
- ,
正文 154 劝慰李怀玉
不仅没有商量出什么时机的对策,还将李怀玉气得够呛。【 待人一走,他靠在御座之上,脸色阴晴不定,忽然一伸腿,就将面前的几案踢翻了。“嘭”的一声,吓得郝佳德打了个哆嗦,站在门边,将头更深的低下去,不敢发出一点声音。
他都已经习惯了,皇上每次见了这几位大人之后,总会如此。虽不知到底是为何,但郝佳德能够看出来,皇上不高兴,很不高兴!这个时候劝说是没有用的,只能任由他发泄完了,然后才能叫人进来收拾。
可今日李怀玉着实是气得狠了,踢翻了几案犹嫌不足,还将旁边摆着的花瓶都摔了。整个人从里到外散发着一种狠戾的气势,让郝佳德暗暗惊心。
他是跟着皇上的老人的,从皇上还是皇子时候起,为人便是谦和有度,这还是他第一次见着皇上这般失态。看来今日是皇上着实是气得狠了。也不知那几位大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武英殿内外都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氛。虽然李怀玉后来已经没有再摔东西,但他不叫人,便是郝佳德,也不敢随意进去,更不要说去收拾东西了。一众人苦着脸站在门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垂着头一同叹气,还是接着站吧!皇上心情不好,就别抢着表现了。
不一时这个消息便扩散至了整个乾清宫,弄得一时之间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