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千,阿千……”
她仿佛听到耳边回荡的声音,可抬头寻找,才发现那只是一枕黄粱。
她似乎明白了什么,堵塞未开的大脑,一瞬间通畅了,她听懂了,也深刻地从字里行间领会了。那种以为君泠崖死亡时的恐惧,那种听到他付出时的痛,还有那种渴望见到他完好无损的期盼……
她抱着那本书册放声大哭,泪流不绝,奔到君泠崖面前,肛肠寸断:“坏豆腐,坏豆腐!你醒来好不好,我懂了,我都懂了……”
她懂了什么,没人知道,那能聆听的人,也没有醒来。
她哭花了眼,哽咽地抹眼泪,无措地问道:“怎么办,坏豆腐不起来,我要怎么办?”
君礼道:“与其痛哭流涕,询问如何办,不如回宫去,用王爷教导您的一切,去成为他所想要您成为的人,实现他的心愿,让他在醒来的第一刻看到他的成就。”
.
朝廷已经闹得翻了天。
以君泠崖心腹为首的党羽主和,以二皇子为首的党羽主战,争得面红耳赤,始终无法一锤定音,而关于柔成长公主的消息,如同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西疆国始终假惺惺地扮演着不知情的角色,既不告知大锦,也没在国内做出任何解释,将所有人都往鼓里蒙。
然而,在主战派争论不下的时候,就像是约好了的一样,西疆国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挑衅大锦的权威,践踏大锦的尊严,赞同主战派的观点——战争。
他们战马的铁蹄踩上西北边境的时候,朝中矛盾还在急速攀升,等到传信的人拖着一身伤,拼死赶来报信时,矛盾的引线就被彻底点燃,怒火爆发。
主战方终于有理直气壮的理由去批判那些妇人之仁的主和派,主和派们心灰意冷,挫败得抬不起头来,局势完全向主战方倾倒。
主战方赢得了胜利,那么相对的,他们必须要派出一名有能力的将领,去驱逐侵略者。而这合适的将领,毋庸置疑,就是一向推崇以暴力与战争解决问题的李孤松。
得到西疆入侵的消息时,李孤松的嘴角不可抑制地弯了起来。按照他私底下摆的谱,先与西疆国密谋,由其派出一小队兵马骚乱西北边境,引起大锦女帝的恐慌,自己再鼓动朝臣施压,让女帝交出兵权给他,他再领兵赶往西北。等到天高地远,他便能靠着手里的兵权以及太皇太后在宫中的权势,里应外合,让女帝的鲜血溅染龙椅,威慑朝堂。
这是他与太皇太后策划已久的棋局,就等着君泠崖不在堂中时,翻云覆雨,反掌乾坤。
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以为自己得到兵权势在必行,然而傀儡女帝早看出他有不良居心,就是宁愿戴着一顶“国难当头,胆小如鼠,不敢反抗”的污帽,也咬死不松口将兵权交给李孤松。
她只派出了朝中能力并不出众,但却是君泠崖亲手培养出来的将帅,率领几千精兵奔赴西北。这么一不出名的人物上战场,自然饱受非议,一时攻击的势头从女帝不敢派兵,转成了女帝忠言逆耳,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大锦安危,更甚者有人将这种言论传到民间,引发了人民激愤的情绪。
只因无论在朝中还是在民间,极力塑造自己良好形象的李孤松,都持有一定的权威,掌握一部分民心,且他少时曾多次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与军队将帅配合默契,加之他高贵的身份,确实是领兵反抗,宣扬国威的不二人选。
可惜他偏偏不知韬光养晦,低调为人,太过明显将野心摆到了台面上。
傀儡女帝的行为招致众人不满,就在这档口,太皇太后带着自己的侍卫出现,气势汹汹地穿过一众粗红脖子说服女帝的朝臣,将绘着兰花的玉指大胆地指向龙椅上的女帝:“大胆刁民,凭尔平民之躯,竟然端坐龙椅之上,也不怕遭天打雷劈!”
众人大抽一口凉气,敢指着真命天子的鼻头骂其是刁民,这太皇太后是抽了哪门子的风,不想要脑袋了么?
女帝一脸茫然地歪着头,好像根本不知道太皇太后在说什么。
太皇太后挺起了背脊,义正言辞地道:“此人并非当今圣上,而是易容成圣上来糊弄天下百姓的刁民!而当今圣上早已置天下百姓于不顾,自顾赏花玩乐去矣!”于是,她就滔滔不绝,痛心疾首地说自己如何发现“女帝”是假的,如何知道女帝已经远走,说得那么恳切,说得那么有理有据,只有一句“理应将此刁民赶下皇位”提到了重点上。
朝臣轰动,有人抱着怀疑,有人将信将疑,也有的人坚信不疑。
太皇太后的心腹就像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冒出头,恳请女帝给出合理的解释,而太皇太后则嚣张地要求女帝揭穿自己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