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伯跟着,二祖母还安排了下人跟我一起去京里,沈家还有舅舅和舅母,母亲就放心吧!”
婉宁话说的轻巧。她怎么能放心,她在京城处处小心最后都落得这样的结果,婉宁才十二岁啊。
沈氏抬起头,“你还是别去了。”
婉宁转过身来看向沈氏。“母亲要我在这里等着,等父亲和张氏给我定一门好亲事吗?”
沈氏摇摇头。
张氏会有什么好心肠。
“母亲不知道,祖父还想让我嫁给寿家的傻子,若不是有二祖母为我撑腰,恐怕这门亲事会不声不响地定下。”
“我不能让他们一直欺负我们母女……”
看着婉宁明亮的眼睛,沈氏心里有了一丝动摇。
想要说服母亲,就得慢慢来,婉宁道:“现在是辛苦一些,将来做好了,我们母女还有沈家都会过上安稳的日子。”
婉宁靠在沈氏脸颊旁轻轻地摇晃着。沈氏拉住婉宁的手,心里一酸差点落下眼泪。
“好了,好了,看着你们这样我都忍不住想哭,”沈四太太擦着眼角。“婉宁回来是喜事,我们应该欢欢喜喜的才对。”
沈氏这才破涕而笑,“对,是喜事。”
婉宁这边和母亲、舅母说话,那边沈敬琦忙碌了一天回到家中。
妻子肇氏刚哄着孩子睡着,就来服侍沈敬琦梳洗。
“老爷不是说一会儿就回来,怎么都天黑了才进门。”
肇氏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像根针般扎进沈敬琦的脑子里。让沈敬琦不由地浑身僵硬。
发现了沈敬琦的异样,肇氏道:“老爷这是怎么了?”
沈敬琦任着肇氏将盘扣扣好,这才坐在椅子上,将白天找上长房的事说了。
肇氏惊讶地看向沈敬琦,“你疯了不成?大哥叮嘱你不要去长房,你怎么就不听。”
肇氏不大不小的声音就像一只锣般在他耳边敲起。让他整个脑子里“嗡嗡”地作响。
“我是觉得大哥在漕粮上栽了跟头,所以不好意思去长房商量京里铺子的事,我还不是为了沈家着想,怕将来米粮不济,拿不到盐引就衰败下去。”
肇氏道:“那你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乱说一通。”
“我没乱说。”沈敬琦道,“那都是过年的时候掌柜们算过的,怎么能怨我胡乱说。”
肇氏本来温顺的眉毛顿时竖起来,“此一时彼一时,老爷平日里还这样说我,怎么今日倒自己犯了混。”
“谁知道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做这样的大事。”沈敬琦沉声道。
“老爷不知道?大哥怎么说的?老爷就是不信罢了,”肇氏声音高了些,“老爷这样有什么好处?如今是不是栽到十二岁的孩子手里?明日老爷准备怎么见长房老太太?怎么和辰娘、婉宁说话?依我看,明天一早老爷快去长房告罪,将自己的不是说个清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跟长房老太太再算算那些铺子。”
“老爷就是性子急,心里总是想着那条商路,生怕有个闪失,老爷的心思妾身还不了解,因为四弟治家不善,老爷心底不服长房。”
妻子一语说中他的心思。
沈敬琦听得面红耳赤,他是不服长房,才会这样不管不顾地闹起来。
说到底沈家这些年都是大哥和他撑着。
虽说是长房的生意,他们兄弟俩出力最多,沈家族中上下都是这样说,长房老太太年纪大了,四弟做事瞻前顾后,沈家总要有个真正说话的人。
那个人不是大哥就是他。
沈家族里有什么事,他都挺身而出,放眼看去,沈氏一族谁能跟他争。
可是今天,他一个舅舅,竟然和甥女争起来了。
吩咐人搬运粮食的时候,他不停地查看那些粮,半点没有漕米的样子,到现在他还不敢相信,这些米粮都是婉宁收来的。
这么多粮食,一下子堵住他的嘴。
沈敬琦坐下又站起身,现在想想,那种情况下,他怎么能去喝茶,又问婉宁那么多茶叶的事,还忙着要找人去尝茶,这不是对婉宁茶叶的一种认同吗?
要不是他从前办过茶叶买卖,要不是那茶有些新奇,他也不会追问下去。
婉宁就是抓住了他的心思,才拿出茶叶来。
他怎么感觉从头到尾都被人牵着鼻子走。
说到底,铺子的事还是老太太做主,若是老太太相信婉宁,他也无计可施。
“说不定就行呢!”肇氏低声劝解。
“胡闹,”沈敬琦竖起眉毛,“哪有那么简单的事,就算今年沈家能过去难关,明年也要被京城的铺子拖垮,我据理力争长房老太太不肯相信,将来闹出事来,看谁来收场。”
即便是老太太现在信了婉宁,将来还是要靠他们二房。